
透過消費,打造喜愛的世界吧。
今天早上在高雄的這場演講,我分享為什麼會踏上獨立出版這條路,也用了一則來自「愛書人」的客訴來穿針引線,和聽眾討論「有些事情不是按讚就好了」:我們如何透過消費來支持喜歡的產品,讓未來有機會生活在自己喜歡的世界裡。
提問時間,有書店夥伴直接問我對「圖書定價銷售制度」的看法。
我很贊成喔!但現階段,我也不至於反對一切的折扣。應該說,我更想提倡的是,你在哪裡發現一本書,就在那裡買。
今天,假如你在住家附近的小書店,發現了一本有趣的書,店家沒有折扣、必須原價購買,但你翻閱了喜歡就是想買,那怎麼辦?出發啊!不要再想了。與其覺得自己損失幾十塊錢,不如這樣思考:今天多付的那幾十塊錢,說不定變成那家店支付水電的費用,你在炎熱的天氣裡可以走進去吹冷氣,再與更多書本相遇。
透過消費,你也成為一間小店的隱形股東。雖然沒有實際的股利,但它因此有機會長久留在你的生活空間,為你提供更多風景。
所以,如果你是看了網路書店或是大型通路刊物的報導,才知道一本書,那也就直接在那些通路上買吧。又或是,你在小書店的粉專、ig上,看見了店家的介紹才知道一本書,那就直接留言跟老闆訂書,郵購取書或是直接去拿。畢竟介紹書籍需要專業知識,而這些知識恰巧也是一個店家的經營成本。
我們活在多元的生活型態之中,網路、實體,未來可能還有更多元的管道,可以獲得喜愛事物的資訊。不過,請不要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對於提供資訊的人,對於懷抱著熱情分享商品資訊的店家,我們都要懷抱敬意。
而我認為,對這些分享者致敬的最好方法,就是消費。而這個道理,也一樣存在書以外的任何物事:電影、遊戲、音樂、食物,甚至是一杯手搖飲。把我們手上的紙鈔或是銅板,把每一次拿出來的數位支付,都當作一次募資。積少成多,讓值得的店家留下來,讓有潛力的創作者繼續茁壯,讓我們的生活被更多美好物事包圍吧。
長期下來,我也因為這樣的消費習慣,慢慢累積了很不錯的清單:可以招待朋友的各式餐廳、可以單人享受的餐飲空間、不知道要讀什麼隨便拎一本走都不會失望的書店、只要看他推薦就可以買下去的意見領袖、被奧客煩到必須轉換氣場的線香、送禮絕對很有面子的咖啡豆等,一切一切,很多很多,都是我珍貴的寶藏。
有意識的消費,豐富了我所處的世界。
所以,看到什麼喜歡的東西,就直接出發吧。小額資助喜愛的店家,就算踩到地雷,就直接轉贈給其他朋友,一方面轉換心情,同時又鞏固了彼此的友誼,何樂而不為呢?
透過消費,打造喜愛的世界吧。
攝影:楊子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