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變成那種大人。
我想變成那種大人。
這幾年,我更社會化一點,大概知道什麼是「大人」該有的樣子。那就是有來,有往。對我而言,請客吃飯最能看出其中的奧妙。
先不談請客要花多少錢或是要不要AA制,我們就講心意。一個人吃飯輕鬆自在,為什麼要找人一起吃?更何況邀請了客人,還得找到真正好吃的餐廳,以免對方吃了不快。簡單的邀約,得花上不少心靈勞動的時間。
那麼麻煩,那為什麼還要安排餐會呢?
不就是因為想要看著你的眼睛,好好並肩聊聊嘛。
所以,這幾年,當我遇到過往曾用心招待過我的人,我總會回想,我有沒有辜負了那一頓飯,未來有沒有機會也請對方陪我吃飯?也因此,我開始慢慢累積了一些口袋名單,有葷的,也有素的,當然還有各式各樣的小吃與咖啡店。清單內當然有許多是朋友招待我餐食的店家,他們的情意透過這一張美食清單留在了我生命之中,變成了未來我與其他朋友們分享近況、好好聊聊的重要存在。
每次走進去,就會想起曾經的回憶,暗自謝謝,「感謝某某某讓我知道這家很讚的餐廳,讓我今天賓客盡歡,超有面子!」
雖然我不太愛計較,平日生活多半獨來獨往,算是自在,但偶爾還是有些深埋在內心的人情傷損隱隱作痛。成因很簡單,就是有來,卻無往。
有些人,你曾經妥善對待,當作是生命當中的VIP,但他們永遠不會主動待你,連一則慶賀過年的罐頭簡訊也不曾出現在你的line或是messenger裡頭。平時也沒感覺,但想到還是刺痛一下,但也就是這樣了。畢竟不是天天相見,大家也就慢慢回到自己的軌道,各自安好,這一切都是自然的。
與其懷恨計較,不如好好調整自己,讓身心健康、氣場乾淨。以後有幸再見到面,好好打聲招呼,釋出善意。如果再沒有回應,那就彼此成全,成為彼此車窗外一閃即逝的景色,留待下一次再碰面,一樣微笑示好。
雖然有點遺憾,我們之間沒有辦法更靠近了,但留點距離,也不是不好。我是這樣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