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劉芷妤「女性之書的台韓映照」書單
10/20和《做書的人》採訪者兼作者陳雨汝在松菸誠品有個共同講座,講座時間滿短的,但我們聊到不少書,有鑒於她專門介紹尚未引進台灣的書讓人心中癢癢又讀不到,我當天準備了一份大家可以讀到的小小書單,也在這裡分享。
一開始準備這個講座時,為了在我們兩個人的新書之間努力找到共通點,我問她,韓國有沒有什麼書可以和《樂土在上》連結的?她回覆我的是反烏托邦小說《薩哈公寓》,這本書呢,我有印象,我買過,沒讀過(喂),但認真一看,《薩哈公寓》作者趙南柱的前作就是鼎鼎大名的《82年生的金智英》,對此,我真的是遲來的大驚——就描寫現實女性處境到反烏托邦的寫作軌跡來看,未免也太相像了吧!讓人忍不住想,難道不管是台韓的女性議題寫作者,對現實深入探究之後,就會忍不住開始擔憂未來嗎?
這真的是很有趣的一個巧合,由《薩哈公寓》繼續探索,我也向在場的聽眾/讀者推薦了幾本韓國與台灣的作品:
閔智炯《她厭男,她是我女友》是由一位女性主義作者,用純異男的第一人稱角度所寫下的小說,充分體現了在韓國的女性主義者會遭遇什麼樣的眼光與排拒;這位作者的另一本小說《今天,換她跟我男友約會》同樣有一種「反向書寫」的特質,用一個對開放式關係充滿不信任的女性角度,去理解開放式關係的多種樣貌,兩本都輕快好讀,容易入口。
不同於《今天,換她跟我男友約會》以小說形式談開放式關係,洪承銀《我和兩個戀人住一起》則以驚人的坦誠來書寫她實際經歷的多邊戀,讓長期處於單偶關係、也以為單偶關係是唯一正確的感情形式的我,深感震撼;洪承銀的妹妹洪承喜所寫下的《紅線:我的性紀錄》,則和姊姊的書一樣坦白到令人驚詫,我和出版這兩本書的游擊文化編輯姵妤,還曾經在信件往來裡討論,究竟是什麼樣的境遇造就出這麼不同凡響的姐妹。在講座現場,我也問了雨汝,這麼強烈的作品,為什麼是比台灣女性處於更壓抑更惡劣環境的韓國女性寫出來,她那時的回答大概是,不管是什麼議題,或是什麼形式,韓國人似乎就是有一種「做到很極致」的激烈,我後來想想,確實有這種感覺,他們好像不怕被說灑狗血,也不怕被說政治正確,這一點,我還真有點羨慕。
如果覺得洪家姐妹直面韓國性別議題的坦率紀錄太沉重,不妨試試看李瑟娥《女大當家》,輕快幽默到讓人會真的笑出聲的生活紀錄,讀起來像散文,在書的最後,卻看到作者說,這是一本「扭曲變換了真實的模樣」的小說,而她「寫這個故事是因為想在電視上看到這樣的故事」,因此,她筆下那些彷彿改變已經成真的美好,可能並不完全是真的,可是,那又怎麼樣呢?先寫下來再讓它成真,也未嘗不是一種路線呀。
如果是不只專注於性別,也關心更多議題的讀者,或許也會喜歡千先蘭科幻長篇《一千種藍》,這個跟書名一樣美的故事,寫的不僅是機器人、賽馬與人類之間跨種族的情誼,也碰觸到動物福利與保護、低收入戶與殘障種種弱勢議題,甚至也有母女情結,我還特別喜歡她將消防員權益融入故事中;她在台灣的第二本書《某種物質的愛》則是科幻短篇小說集,由於是多篇故事,讀者可以看見她關心在意的面向更廣了:性別對立、墮胎權、性別流動、財團壟斷、貧富不均等等,都在輕巧的科幻短篇中呈現。
而將關心的社會議題融入寫作的台灣作品,我則推薦房慧真《夜遊:解嚴前夕一個國中女生的身體時代記》、許恩恩《變成的人》、梁莉姿《日常運動》與《樹的憂鬱》,這幾本奠基於現實時空與個人社運經驗的作品,其實可做為不同時空的相互映照;而就像千先蘭那樣,以類型小說創作去探測現實扭曲面的做法,是我最喜歡的個人口味,關於這類,我絕對得大推邱常婷奇幻長篇小說《獸靈之詩》與薛西斯推理長篇小說《魚眼》,看著她們的作品,我會覺得自己並不孤單,我們像是用不同的角度往同一團模糊難辨的鬼魅拋擲石頭或潑灑顏料,只為了盡可能將之描出輪廓、甚至為之命名,好讓更多人得以指認、閃避,或者更好的是,有一天能解決它。
終於得空將那天列的書單寫下來,覺得大鬆一口氣,不知道是哪裡來的巧合,我的2024十月下半場竟在短短一週內開了三次書單,因為主題不同,互相有重疊也有不同之處,這裡是第一回合,另外兩回合,敬請期待。
書單整理:
- 陳雨汝《做書的人》
- 劉芷妤《樂土在上》
- 趙南柱《薩哈公寓》、《82年生的金智英》
- 閔智炯《她厭男,她是我女友》、《今天,換她跟我男友約會》
- 洪承銀《我和兩個戀人住一起》
- 洪承喜《紅線:我的性紀錄》
- 李瑟娥《女大當家》
- 千先蘭《一千種藍》、《某種物質的愛》
- 房慧真《夜遊:解嚴前夕一個國中女生的身體時代記》
- 許恩恩《變成的人》
- 梁莉姿《日常運動》、《樹的憂鬱》
- 邱常婷《獸靈之詩》
- 薛西斯《魚眼》
樂土在上
作者: 劉芷妤
出版社:皇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