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杯與空垃圾桶──《白屋》中的現代性目光
▍活動簡介
談到1920年代美國現代文學主義的詩人,往往會先提及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 1888–1965)與史帝文斯(Wallace Stevens, 1879–1955),而柯瑞恩(Harold Hart Crane,1899-1932)的聲名或許較不為人所曉。
文學評論者卜倫(Harold Bloom, 1930–2019)在《西方正典》裡不只一次把柯瑞恩放在艾略特與史帝文斯一脈相承自惠特曼(Walt Whitman, 1819–1892)的系譜中。謂其嚴謹於形式卻非空陳形似,而是在氣韻上得其神似,故稱其下筆成詩,「文采頗具艾略特與史帝文斯之風,卻帶有惠特曼式的胸懷和態度」。惠特曼與柯瑞恩之間的聯結我們或許很容易聯想,但書中也不斷強調艾略特和史帝文斯對柯瑞恩的影響。
近期台灣終於迎來柯瑞恩的《白屋》譯作出版,藉此機會我們想為大眾介紹美國現代主義時期的詩作,特地邀請了譯者林熙強先生陪大家一起選讀幾首作品,藉此探詢那些幽微的線索。
百年後的今天,仍有不少台灣當代詩人受到這個時期作品的影響。從艾略特與史帝文斯的幾首知名詩作讀起,再到《白屋》裡柯瑞恩幾首。無論您是否讀過,都歡迎一同參與。
▍講座資訊
- 日期:7 / 26(六)15:00 -17:00
- 地點:詩生活-詩人雜貨舖(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二段75巷37號1樓)
- 主辦:紅樓詩社
- 協辦:逗點文創結社
- 報名:https://forms.gle/fiXHGbs2G2g71w1RA
- 入場費用:自由樂捐入場
- 說明:現場將發放紙本詩稿導讀,如需筆記,敬請自行攜帶筆
▍講者簡介
林熙強
輔仁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中原大學基督教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研究員、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副教授。譯作有《白屋》、《吠》、《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馬奎斯:最後的訪談》、《核戰倒數:古巴危機中的甘迺迪、赫魯雪夫與卡斯楚》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