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物農莊》喬治.歐威爾創作背景導讀:書寫暴政的人
本名艾瑞克.布萊爾(Eric Blair)的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一九○三年出生於英屬印度的孟加拉管轄區。他的祖父是英印軍的軍官,父親是印度總督府的基層公務員,母親則來自在緬甸經營茶葉種植的法國家族。這樣的「全球化」家庭背景,反映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西方殖民主義擴張的縮影。
歐威爾未滿一歲便隨母親和姊姊返回英國牛津 ,八歲時被送往寄宿學校,從此與家庭關係逐漸疏離,尤其與父親更少有接觸。在歐威爾眼中,父親僅是個頑固老人。有學者認為,這種與父親的疏離,成為他日後質疑權威的源頭。但比起這種心理分析解釋,他在寄宿學校的慘痛經歷或許影響更為深遠。
歐威爾形容自己的學校生活是「充滿暴力、欺瞞和祕密的世界」。以獎助生身分入學的歐威爾,背負沉重的升學壓力,不僅遭受嚴厲的體罰,還被逼著考進名校,甚至一度因恐懼而尿床。相比之下,那些富家子弟無論表現如何,都不會受到懲戒。這段寄宿學校的經驗,讓年少的歐威爾深刻體會權威的壓迫與不公。
後來歐威爾順利考入名校伊頓公學,但在十九歲畢業時,他毅然放棄升讀大學的菁英之路,選擇前往緬甸擔任殖民地警察。一九二○年代在殖民地的執法經驗,讓他親眼目睹殖民者對待當地人民的殘暴和苛刻。服務五年後,他辭去這份穩定的公職,投身寫作。一九三四年,他發表第一部小說《緬甸歲月》(Burmese Days),詳盡描繪殖民地的不公不義,並和同時代許多有志青年一樣,懷抱扶弱濟貧的左翼理想。
歐威爾的轉變
正如史家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所言,二十世紀是「極端的年代」(The Age of Extremes)。當十九世紀的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中逐漸衰落,左右意識型態的激烈對立貫穿了整個時代。一九一七年,列寧(Lenin)領導的十月革命推翻了俄羅斯帝國,並在內戰中建立了蘇聯,象徵共產主義的勝利。隨後,一九三○年代右翼納粹德國崛起、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戰後美蘇對峙的冷戰局面,無不反映出左右陣營衝突的深遠影響,其餘波甚至影響至今。
歐威爾雖是作家,卻從來不是那種只待在書房埋首寫作的創作者。一九三六年西班牙內戰爆發,西班牙左翼政府面對佛朗哥率領的右翼叛軍挑戰,許多懷抱左派理想的青年紛紛前往西班牙參戰,支持共和政府。新婚僅一個月的歐威爾,也立刻動身前往西班牙,加入馬克思主義統一工人黨(POUM),並親赴前線作戰。他甚至在戰場上遭到狙擊,險些喪命。
然而,真正打擊歐威爾的不是肉體的傷勢,而是在戰爭期間親眼目睹共和軍的內鬥,不同派系之間彼此攻訐,手段惡劣,對內清洗的力度甚至超過了與法西斯軍隊的對抗。身心重創的歐威爾和妻子僥倖逃回英國,這短短七個月徹底改變了他,促使他完成了紀實作品《向加泰隆尼亞致敬》(Homage to Catalonia)。在書中,歐威爾敏銳地察覺史達林(Joseph Stalin)掌權的共黨陣營,已不再是社會主義的烏托邦,而是和法西斯政權如出一轍的極權體制。正如學者所指出,經過西班牙內戰的洗禮,歐威爾成為極權主義最嚴厲的批判者,進而完成了《動物農莊》和《一九八四》這兩部曠世巨作。
對極權的批判
在二戰尾聲,作為民主熱切的擁抱者,歐威爾眼見二戰戰火導致極權被視為不得不然的合理選擇,讓他深感不安,意識到極權體制很可能席捲戰後世界,《動物農莊》和《一九八四》就是他替世人敲響的警鐘。在兩部小說之間,他撰寫了短文〈我為何寫作〉,其中語氣激昂地指出,他筆下的每一行文字,都是對極權主義直接或間接的挑戰,同時也是對民主的呼籲。他認為,生於動盪不安的時代,寫作者無法迴避政治議題,在不損藝術性和知識深度的前提下,應以寫作揭穿謊言,讓世人留意真相。
《動物農莊》的寓言,可視為上述宣言的具體實踐。在寫作上,歐威爾繼承十九世紀以來英國文學將動物擬人化的書寫傳統,藉由描繪一群農場動物推翻人類主人,結果反而被豬奴役的故事,不僅諷刺史達林的獨裁,並揭示革命的狂熱終究是如何走向獨裁。當農莊革命時立下的戒律,最終被篡改為「所有動物一律平等,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這句話便成為對史達林獨裁統治的犀利嘲諷,也對任何形式的革命狂熱與偶像崇拜提出深刻反省,更是向世間獨裁者的虛妄與邪惡發出警告。
他強調,不論動機看似多麼高尚與良善,都不應以罪惡的手段進行:「假如你鼓勵極權手段,終有一天這些手段可能會反過來對付你。當未審即監禁法西斯分子變成常態,這個手段或許不會止於對付法西斯分子。」唯有回歸並堅持自由的本質才是解方,尊重並傾聽每一個不同的意見,讓每個小我獲得應有的發聲權利,才能建立健康的共同體。絕非盲目、忠誠地服從某個領袖,賦予其無限權力,自願為奴。
如果《動物農莊》是以蘇聯為藍本的諷刺寓言,《一九八四》便是歐威爾對戰後極權主義擴散的全面批判。
在這部反烏托邦小說裡,歐威爾構築了一個極權統治下的國家,利用這樣的舞台,他將極權統治的手法一一剖析。「老大哥」領導的黨控制了整個社會,藉由思想警察對個人進行無所不在的監控,並利用「真理部」不斷改寫與定義事實,寫下官方版本的真相或歷史,作為思想的宣傳和洗腦,讓人們將「老大哥」當作信仰般地盲從與崇拜。
書中充滿對於極權統治的洞見,反映出歐威爾對政治現實的敏銳。他意識到極權統治,絕非只限於納粹德國或史達林蘇聯,不是行將走入歷史,一時一地的特殊個案,而是在冷戰框架下,蠢蠢欲動的洶湧暗潮。在他可預見的未來,世界各地的大小獨裁者,都將不斷地複製、運用極權的手段,取得權力,控制人民。這些邪惡亦將逐漸擴散,腐化扭曲民主的陣營。因為極權的核心本質就是全面控制,讓己身的權力可以無限擴張,無法容忍世間有允許人們自由發聲和思考的價值體系存在。
《一九八四》最令人震撼的敘說,或許是那「二加二等於五」的隱喻,老大哥不僅塑造真實,並且逼著人們相信,這是極權內在必然的邏輯,他們必須否定世界上一切常識的認知,「要你否認雙眼看見、雙耳聽聞的一切證據」,只求自身權力的延續與膨脹。更可怕的是,當權力無孔不入地介入人的生活,一切都呈現混淆與模糊的狀態,不知不覺,我們失去了反駁獨裁者教條的勇氣與能力。「自由就是能說二加二等於四的自由」,書中這句話看似簡單,卻道盡了極權統治的恐怖,以及人身為人必須死守的基本底線。
這或許也是以小說家之姿對抗極權的歐威爾,一生的自我期許,和《動物農莊》初版序言裡那句:「假如自由代表著什麼,那就是有著說出人們他們不願聽到的話的權利。」遙相呼應。
如同那首今日已然變調,甚至無法再被傳唱的歌曲:「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唯有每個人都獲得尊重和保障,社會才能有美好的前景。無知從來不會帶來力量,自由不應建立在奴役之上,和平從來不是對獨裁者的屈服,而是對權力永無休止的監督與抗爭。
一九五○年,歐威爾因肺病去世。冷戰與後冷戰的世界,極權的獨裁者依舊於世間橫行,吞噬著無數的靈魂,無所不用其極地破壞民主。歐威爾留下的警世之聲,彷彿成為一個悲痛的預言,等待後人去傾聽、理解與實踐,那屬於自由的真諦。
參考書目
-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著,黎湛平譯,《向加泰隆尼亞致敬》(Homage to Catalonia),台北:貓頭鷹出版社,二○二二。
-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著,張弘瑜譯,《我為何寫作》(Why I Write),台北:五南出版社,二○二二。
- 湯瑪斯.瑞克斯(Thomas E. Ricks)著,洪慧芳譯,《邱吉爾與歐威爾》(Churchill and Orwell: The Fight for Freedom),台北:麥田出版社,二○一九。
- 艾瑪.拉金(Emma Larkin)著,黃煜文譯,《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Finding George Orwell in Burma),台北:衛城出版社,二○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