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物農莊》導讀:沒有一本書能夠真正擺脫政治傾向
從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的《動物農莊》初版序文手稿〈出版的自由〉可以讀到,一九四五年《動物農莊》正式出版前,歐威爾曾向多家出版社投稿,卻因英國出版界顧慮蘇聯獨裁者而不敢發行。原來這類言論自我審查,曾發生在《動物農莊》出版歷程上。
經歷西班牙內戰(一九三六至一九三九年)的歐威爾,於一九四三至一九四四年之間寫作《動物農莊》,當時英國正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全國上下彌漫需與蘇聯軍事同盟的氛圍下,歐威爾創作了這部諷刺蘇聯當權者史達林的「成人童話」。
在一九四七年的《動物農莊》烏克蘭語譯本作者序中,歐威爾直言:「在民主國家中,極權主義的政治宣傳是如何輕易地操弄開明人士觀點。」表達他對於蘇聯極權主義政治宣傳,影響英國自由公民社會的擔憂。他說:「普羅大眾無法真正理解什麼是集中營、大規模驅逐、未經審判拘留、新聞審查等事情。他們所讀到關於蘇聯這種極權國家的一切,大多會自動轉譯成英國的情況,因而天真地接受了極權主義政治宣傳的謊話。」因為習慣生活在相對自由社會的人,難以想像極權主義到底是什麼。
《動物農莊》小說反映出歐威爾看到的政治現實。野心勃勃的公豬拿破崙,是政治領袖與獨裁者;動物及羊群,是跟隨起義的群眾與盲從政治宣傳的無知平民。
而這部作品困難的出版歷程,也折射出當時的政治情況。在自由開明的公民社會裡,卻流傳極權主義的政治宣傳。文化出版業者因擔憂冒犯作為盟友的獨裁者,而開始自我審查言論思想。
是以,《動物農莊》所描述的情境及小說出版歷程的困境,仍然在不同時間、不同國家,以不同科技形式重複上演,這是為什麼《動物農莊》小說到今天仍有讓人共鳴之處。獨裁者的壓迫、被獨裁統治者的恐懼,自我審查、如何存活、如何面對,人性之掙扎,在不同的時空,依然存在。
歐威爾在〈我為何寫作〉一文,提到寫作的四個動機:「一、純粹的自我主義。二、美學的熱情。三、歷史的衝動。四、政治的目的:使用最廣定義下的政治。希望將世界推往某個方向,改變其他人對他們應該追求的社會類型的觀念。沒有一本書能真正擺脫政治傾向。主張藝術跟政治無關的主張本身就是一種政治態度。」《動物農莊》便是歐威爾有意識的政治目的寫作。每個靠近獨裁政體的個人,都可從這篇小說裡找到某種映照。
作家,以寫作警示社會,以寫作面對恐懼,以寫作表達關懷;創作的初衷,來自於關心自己所在的社會,希望將世界推往某個方向。
每個人,有自己關心社會的方式;每個人,在各自能力範圍內,有各自可以做到的事。
創作者創作,研究者研究,出版者出版;還需要有讀者閱讀,並以自己的方式,開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