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目療法:尋找屬於你的解憂書——陳夏民《WE PEOPLE》雜誌推薦書單
我很少讀身心靈的書籍,但習慣從其他領域的書籍,藉由他們所提到的內容(例如學術研究、專業領域學問、工作術等)去評估內心的狀態,同時思考能否把這些知識轉化為個人可以運用,協助保持身心平衡的方法。
最近,我經常覺得身心不適,後來才發現是因為外在環境開始動盪不安,自然就受到了影響。在這個狀況下,我也開始思考,什麼是我真正在意的事情,還有什麼是我必須留意、思考的。下面幾本書,分別帶給我一些正面的啟發,推薦給大家。
覺得心煩意亂,生活很糾結的時候,往往是因為有些很基本的定義開始動搖。例如我使用A.I.的時候,雖然覺得方便,卻也會好奇與我對話的這個聲音究竟是來自何處。或是聽到許多爭議話題,例如厭女、墮胎、死刑之類的,雖然我內心自有答案,但偶爾還是會好奇,自己踩上去的是不是正確的一邊。生活中有問題,我就去問哲學家,所以最近便讀了哲學作家朱家安的新作《這裡有些問題:迎戰生活的哲學思辨》,這本書統整了上述的某些議題,用很理性、明白的語句,為讀者解釋迷津,讓他們的大腦稍微遠離當下的混亂與紛爭,重獲清明——找到可以守護身心的書,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閱讀策略。
雖然社會對於憂鬱症的討論越來越多,但總會有些時刻,發現多數人還是不太了解這個病症,不是將之認定得太輕、說是對方想太多、不知足造成的,不然就是假借這三個字而自我詮釋,無論是那一種都造成了公共衛教窒礙難行,讓許多人受苦。雖然我自己沒有憂鬱症,但讀到這本書,也能更加理解自己的各種情緒,學到有哪些管道或是資源可以在必要時使用——這本書對自己或是對有需要的朋友而言,都是可以安心依靠的存在。很感謝這本書的兩位創作者透過各自專業,完成了一本好讀又好懂的憂鬱症指南。
這一本小說很短,但是討論的議題很深很沉。如果我們經過了一番奮鬥,終於獲取了小小成就——有了自己的小窩,有了真愛的伴侶與家人,我們會如何歸因這一切?是純粹因為努力還是因為有人幫忙?而當我們在相對安穩的狀況之下,是否願意冒險,去幫助可能被認定是「會帶來大麻煩」的人呢?這是每個普通人在生活中經常會面臨的小小掙扎,但讀完這本書,真的會重新思考人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之間牽涉了良心拷問,但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們會慢慢問自己:我要成為怎樣的一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