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出版,我想說的是:「想上架?沒那麼簡單」
雖然寡廉鮮恥地套用了村上先生的書名句型,但好歹我平日也有跑步,我想他應該不會向我計較吧。逗點人一號在此和大家分享關於出版工作上所遇到的新鮮事!這一次,關於出版,我想說的是:


在臺灣,每個月都有好多好多好多新書出版,然而每一家書店的新書平台區,頂多只能擺放數十本的書,大型書店則可以放上幾百本。這些能夠上到新書平台區的書,大多都已經經過第一輪的挑選,過於小眾的、過於理論的、不適合一般讀者的、一看就知道賣不出去的,可能都在第一輪被刷下來,魂歸離恨天。但上述條件也要看各家書店的風格及專業,畢竟,總不能夠要求專門經營國高中參考書販售的書店,也要進林達陽的《誤點的紙飛機》或是貓王阿圖的《九份貓體詩》吧?
要如何決定一本書是否上得了新書平台,取決於每一家書店或是連鎖書店總採購所下訂單的數量。換句話說,某家書店若只進了兩本,除非他們家的新書平台都只放兩本書,否則多半只能直接插入書架(也就幾乎掰掰了)。如果某連鎖通路進了400本,但是他們有40個門市,按照各店營業規模比例分配後,大店配了50本,這一定沒問題,但其他分店若只有配到10本,那就挺危險的。
另外,在書店經常看到書籍的特殊陳列、文宣立牌,或是大型海報,也都是經過一層又一層的談判過程,才能成事,可不是出版社做了就可以放上去。我曾聽過一些高格調的讀者對新書平台區以及週邊文宣品嗤之以鼻,認為商業氣息過重,玷污了書的文化氣質。但賣不出去的書,只會淪落到陰森的倉庫,一待就是數(十)年,終究逃不過被銷毀的命運。


因此,對於出版社而言,身上扛著那麼多人的心血結晶,要是做出來的書如果沒有辦法在剛出版的第一個月就被看見,書就推廣不出去。久而久之,連出版社可能真的就掰了。所以對出版社而言,該去爭取的曝光,例如實體通路的採購量、網路書店的banner或專頁、媒體的書訊小格子等,就算必須先紅血集氣然後使出真空波動拳,也會不惜損傷,無論如何都要把競爭的對手(通常是你的好朋友或是作者的拜把兄弟姊妹)打飛,讓自己出版的書籍能夠讓讀者「一眼就看見」。

↓↘→↓↘→+拳,就能讓龍使出真空波動拳!(網路圖)

我右邊是南方家園發行人子華姐,左邊則是小說家陳允石。
左邊是去現在紐西蘭摘奇異果的逗點人二號。(郭正偉拍的)

回到書店那一端,他們要如何知道究竟要下多少的書量呢?通常在書籍上市之前,出版社和總經銷就會開始準備該書的書介(可說是書的履歷表)以及文稿、封面稿、企劃案,約定了時間,和書店採購當面溝通協調,而這過程也就是「報品/提報/會報」。席間,只見三方人馬展開攻防戰,折扣、特陳、數量等,全都圍繞在最基本,但也是最困難的一個問題打轉:「為什麼我們要進這本書?請用文明來說服我。」
這個問題,沒辦法一次講完,所以下個禮拜,就來介紹最(ㄏㄨㄟˋ)溫(ㄒㄧ)馨(ㄍㄢ)感(ㄌㄧㄥˊ)人(ㄏㄨㄣˊ)的報品現場吧。

就是三個人(出版社代表、經銷商代表、書店採購)在一張桌子上聊。
2012年國際書展破報記者蘇小姐和一人劉霽和我。(郭正偉拍的)
下次逛書店的時候,或許可以多花點時間看看這些平台上的書,也順道觀察一些文宣品,你會發現,那些理所當然的美好空間陳設,背後都是多方心血的結晶,不論是哪一種書,哪一種商品,或哪一種陳列方式,背後都有一則美麗又帶著汗臭的辛酸故事。
最後,就點播一首黃小琥的〈沒那麼簡單〉,給所有作者還有出版的朋友吧,我們繼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