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哲涵的都會厭世小火柴——閱讀《最快樂的一天》小感
鄭哲涵第一本詩集,叫做《最快樂的一天》(2014,逗點出版),詩題直接讓人聯想到Lou Reed 的曲子〈Perfect Day〉,調性一樣費力、遲緩、憂鬱,充滿無限迴旋與自我安慰。詩作帶出的畫面則正如名片《猜火車》,盤點各種晦暗疑問又不得不認命的小小掙扎。
私以為,這本詩集其實有相當大的部分,都在向《猜火車》致敬。詩集中,有兩首的標題都與「普通人」有關,第一首〈我要當一個普通的人〉,便是一連串近RAP的囈語禱詞:
問題都已經解決
我要當一個普通的人
晃搖全都被避免
我要當一個普通的人
捨棄不明的原因
我要當一個普通的人
剝奪所有可能性
我要當一個普通的人
避開模糊的視野
我要當一個普通的人
毀壞所有誓約
我要當一個普通的人
順從輿論我要當一個普通的人
日光刺眼我要當一個普通的人
減輕罪孽我要當一個普通的人
向神祝禱我要當一個普通的人
背腹受敵我要當一個普通的人
抵達終點我要當一個普通的人
這一段禱詞是否非常貼近《猜火車》的開場名句?當你選擇生活、選擇職業、選擇學校、選擇伴侶、選擇這個品牌那個品牌的省電節能大電視,卻發現所有選擇其實都沒意義、都沒辦法帶你抵達一個更美好的地方,那你怎麼辦?問題出在哪?
從小我們總是夢想著不平凡、崇拜英雄,等過三十歲了,才發現自己的人生竟然被毫無意義的選擇蹉跎掉大半,當年的英雄不但又老又禿還領著政府薪水幹一些骯髒事,這時候你怎麼辦?質疑這個世界似乎已經太晚,而且有點太過中二、太過嬉皮了吧?那麼,就只好懷疑是自己的問題了吧?如果是自己的問題,那是不是應該合群一些呢?
合群看來是比較祥和的選擇,於是接下來,詩集開始出現了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工廠畫面,不過換個親切的辦公場景——
「都市一天天下沉
每天我都與那些不認識的人
一起推開玻璃門
一起搭電梯
一起使用影印機
複製獨一無二的東西」——節錄自〈一起〉,《最快樂的一天》,逗點出版
都市中小小的螺絲釘,一起做著重複的事、喝同一家財團旗下的不同品牌飲料、看同一個金主資助的不同名號頻道。作為一根都市中的厭世小火柴,鄭哲涵擦亮了那不合時宜、隨時會滅的光亮,用簡單的幾個句子,寫透了因為結構不平等而快速同質化的世界,那個,就是我們被許諾的快樂未來。
該拿下沉怎麼辦呢?在船上驚慌是沒有用的,因為也沒有海可以跳,所以,就只好若無其事地繼續生活,全部的人都跟你一起傾斜,那就沒有關係了吧?從眾是一種便利的救贖。
後來,鄭哲涵遲遲不出第二本詩集,卻跑去創了一個臉書粉絲頁《鄭哲涵與他的快樂夥伴》,裡面收錄的新作更是精彩、銳利,例如〈沒有關係〉這首描述卑微勞工的作品:
如果某天你覺得人生失去希望
沒有關係
你可以到我們的連鎖企業消費
得到一點發洩的快感如果你沒錢
沒有關係
你可以到我們的連鎖企業
上班賺錢如果你覺得
自己好像很有價值
沒有關係
大概只是你不小心搞錯了什麼如果你認為
被公司剝削
沒有關係
你可以去別家連鎖企業上班如果你抗議
沒有關係
我們先觀察
抗議的人多不多如果抗議的人很多
沒有關係
我們給你一些道歉新聞稿
給你和解書 或一些錢如果你覺得被冒犯
沒有關係
我們換一種方式嘲笑你如果你死了
也沒有關係
我們很快就會忘記你
〈沒有關係〉與〈一起〉其實是同一條脈絡上的詩,寫的就是人的價值可以如何被資方操作、蹂躪,這個主題自二十世紀資本主義興起,便成為所有問題的核心,卻也一直無解:資本主義包裝人的自我價值、吞噬他們、然後再給你一個新鮮的價值,直到你再也分辨不出甚麼是原來的自我,甚麼又是最正確的選擇,只能在一個又一個新的標的中越跑越慢,然後墜落。這種老鼠的籠中賽跑,無可避免底導向自我毀滅:
「沒有人發覺我曾經說謊
我打卡上班
步行回家
在床邊安靜地服藥
月光穿過宇宙
照射在我身上
我比以往更難入睡
也比以往更適合
死於空難與車禍」——節錄自〈徵兆〉,《最快樂的一天》,逗點出版
這首詩直指自我毀滅的邊界,還沒有走到、但已如此趨近了,能夠寫出這樣作品的人,也必定警覺到自己的目光正在凝視深淵。在日常瑣事的堆砌之中慢慢接受消磨、慢慢相信再也沒有救贖的可能了。我們沒有成為自己想要的那種閃耀的大人,也沒有力氣去追求閃耀的人生,「我不重要」、「我不特別」、「也許我就這樣默默消失也沒有人知道」正是都市文化背負的原罪,人際禮儀與疏離一體兩面。當社群軟體全面興起,連最基本的擁抱、問候互動也電子化之後,再也沒有甚麼可以吸引我們真正的注意力了,即使是災難也只獲得五秒鐘的關注吧。
我喜歡鄭哲涵的詩,並且認為他是當代詩研究中,嚴重被低估、忽略的詩人。(不能因為他的主題是寫沒有存在感的東西,就不去研究他啊!)他的詩作幾乎沒有所謂的單一面向,往往如霧中的三稜鏡,你正看有閃光、側讀有霧,怎麼讀,都有新的可能,都沒有完整的答案—這正是詩最重要的特質、最雋永且迷人的地方—詩句會在你身上留下一些疑問,開啟裂縫,並且永不給你正確解答。好詩必須如此—強迫人類違反喜歡簡單答案的生物慣性、進而使思想開始異變,人便有了進化的可能。我喜歡這樣的詩多於當代流行、平鋪直敘的憂鬱,如果你讀了一首詩感覺:啊!這首詩真是憂鬱星期一啊!那請讀鄭哲涵這首〈洞〉試試看,保證你更憂鬱。
我想,你還是離開我吧
我這裡沒有
遼闊的廣場
沒有夜晚,沒有風
沒有那些
溫暖的色澤
也沒有任何陽光
(正因如此
我一直找不到
幫你拍照的地方)我想,你還是放棄我吧
往洞口的方向走
不要點燃火把
不要擔心我
因為這才是我應有的生活
讓黑暗繼續覆蓋你的臉
讓我在黑暗中
想你黑暗的樣子這個洞穴
將變得更深、更空
回音會更加清晰
或更加殘缺「我討厭你」
或是「我好想你」
都要很久以後
你才會知道
雖然憂鬱,但是做為一個好人,詩人仍然無法抑制自己在詩中透露善意—在深淵中大聲呻吟,你有想過深淵的心情嗎?於是在這種自以為體貼他人的好人狀態之下,詩人壓縮了自我空間,退讓出更大的空洞,直到產生能夠擁抱自己的回音。這首詩如此適切地描述了自我懷疑與自我厭棄,在都市中掙扎求生的每一個人,都被涵蓋了。
對了,說到《最快樂的一天》,這本詩集封面設計,是很馬格利特的超現實呢——一朵白雲飄過一個人的臉上,甚麼也看不見。
到底為什麼快樂呢?主角是因為甚麼都看不見了所以快樂?還是大家因為終於不必看見主角的臉了所以快樂?不管怎麼樣,反正結局有人快樂,就好了吧?
這正是鄭哲涵詩作中一貫的終極厭世觀點,因為人生是荒謬的—這個世界不管眾人如何努力運作,最後總是會因為這個蠢蛋或那個天才、陰錯陽差地毀掉最好的結局。壞人得不到他想要的,好人也搞砸自己的人生,所以,只要還有一個人、還能感覺到一絲絲的快樂,那可能就是我們能夠憧憬的,最快樂的一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