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醒醒吧,你不可能永遠是萬事通。
整個二月,全世界都在疲於奔命,前幾天,我才終於想起《聯合文學雜誌》還沒買,到諾貝爾書城買了最後一本,主題是「寄生上流」。我翻到書評欄位,看看有沒有自家的書。然後,便讀到了一篇力道與筆法都難得的王志元 《惡意的郵差》書評:
長度夠,引用段落說明精準,沒有太多私人情緒,幾乎是一篇短的學術性論文,但讀來有一種輕快速度感,線索也慢慢在最後收攏,看得出作者對於王志元的詩是真的有研究。
很厲害的一篇書評。但也在此時,我看了文末的作者介紹欄,發現這是我從來不知道的名字:洪啟軒,政大中文系、台大台文所畢業,目前在出版社服務。
看到一篇很棒的書評,出自於從未讀過的名字,對我來說也算是一種打擊。
我一直以為自己算是有留意年輕創作者的,但我錯了。
這幾年我的視角其實大幅度轉向,不再像過往一樣在意創作圈與出版圈的消息(加上私人臉書不再更新,很多八卦我都不知道惹),而是專注於行銷技術與經營層面的精進,去吸取各式各樣的趨勢與知識,雖然公司體質好了一點,對所謂的華文創作圈,我其實早已習慣待在某種位置,鈍了。
很多新人在IG創作,但我很少閱讀華文創作者的內容,而是專心研究外國出版社與新的行銷模組。更不用說,我的時間被切割得太碎,沒有時間閱讀大量的華文創作的文學書籍。就連大量邀請新人創作者創作的文學雜誌,我其實也都是快速瀏覽,研究他們專題企劃的細節和風格,鮮少記得那些對我新鮮的名字。
這篇書評是一篇有評有理的強大文章,但其他圍繞在內容之外的種種,則提醒了我兩件事:
第一,心力是有限的,別自以為萬能:逗點來到了關鍵時刻,我會卡在這個階段好一陣子,雖然沒辦法逼自己把專注力立刻轉移到當初喜歡的閱讀方向,至少就別自以為有能力關心一切、是出版圈的知識通了(但閒暇之餘可以多些閱讀規劃)。
第二,不能認為自己(或逗點)很年輕:我所能做到的,是把內容做到我目前所能做到的最酷、最滿意,但這不代表我的作品就是「新」的。而作為一個出版人,我必須理解侷限,同時把經驗有效率地傳遞出去,讓自己成為一座橋,讓更多不同世代的人得以走過。
謝謝《聯合文學雜誌》與洪啟軒,這是很棒的人生提醒(?),也歡迎繼續支持王志元的詩集《惡意的郵差》。
我是陳夏民,閱讀,沒有句點,歡迎加入我們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