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自己和解,不代表自我放棄——陳夏民談《失物風景特展》
創作《失物風景》時,陳夏民就期待使用不同媒材來詮釋腦中想法,終於,在書出版四個月後,他在只是光影舉辦《失物風景特展》,收入了攝影、影像、文本等不同形式的內容,邀請讀者走入他的前中年人生風景。
這次的展覽,以陳夏民的散文作品《失物風景》為核心,以編輯達瑞與攝影師王志元合作的攝影作品為主,把書中打亂的攝影重新整理,清楚呈現照片的敘事,再搭配影像及裝置,妥當地留下更多詩意的空白,邀請觀眾參與。如同陳夏民的文字帶給人的親近感,觀眾一定能在這次展覽中找到自己的故事。
另一個自己
此次展示的十餘幅黑白攝影作品,在山佳一帶的沼澤地拍攝,故事描述陳夏民偶遇一具塑膠假人,與其互動,最後告別。兩者之間的關係有多方詮釋的可能,但對陳夏民而言,他認為那一具假人是他失散多年的、被流放到宇宙邊緣的雙胞胎兄弟。這說法呼應了陳夏民從小的奇怪念頭(現在可能不只是想像了):世界上一定有一個和自己一模一樣的人,正在和自己經歷類似的苦難或是愉悅,我們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在某地活著。姑且不論另一個人的人生,是不是活得比自己更好,光是「這世上有另一個自己存在著」這樣的念頭,對陳夏民來說,就能撫慰痛苦的身心,因為你知道,世界上某個地方,還有一個人陪著你分擔生命的重量。
這幾年,陳夏民開始試著與幻想中的雙生兄弟分開,想知道自己有沒有辦法獨自活著,同時思考自己和世界的關係,學習承擔。與某種想像中的支柱分離,學會接受自我的真實面貌,是與自己和解的重要過程。也因為必須告訴自己「我不再需要你來支撐我了」,勇敢面對未知,才能迎來一個人獨活的時刻。如此告別充滿了欣慰的祝福,也讓自己能夠坦然地往下個階段邁去。
前中年
要走到這個過程並不容易,陳夏民現在38歲,已經不是天真或是青春無敵的年紀了。他明白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會遇到各種不同的人和事,每件物事,每次告別,每一段關係的變化與磨合,都會在心中留下傷痕,帶來內在的耗損。而在他出社會創業後,耗損的速度加快了。高密度的工作,多工身分間的快速切換,以及形形色色的危機處理與目標達成,雖然都能應付,但陳夏民意識到自己失去某種敏銳,純粹以本能與經驗過活,「好像有什麼東西鈍掉了。」
陳夏民回頭思考失去,以及造成失去之前的耗損,終於理解這幾年之所以一直覺得卡卡的,是因為前中年焦慮。現在社會的演變越來越快速,以前10年一代,現在可能3年就一代,代溝也越來越深。以前社會中年人才會遇到的困惑,現在可能40歲之前就會遇到了。自己到底怎麼了?這種卡卡的感覺是怎麼回事?而這些困惑又指向一個終極疑問:我是否能接受現在的樣子?
面對這個焦慮,陳夏民開始盤點人生至今所有的失去,從而得知自己到底擁有什麼。如此清點,是一種人生編輯,也因為理解了一路走來的得失,才能看清自己本來的樣子,有能力與另一個自己分開,進入下一段旅程。此外,陳夏民認為「卡卡的」之感,或許源自某種真實的折射:一直以來,他都透過某種濾鏡在看這個世界、觀察自己。
下個階段,陳夏民希望能真的脫下濾鏡觀看一切,然後接受世界就是這個樣子,確認自己骨子裡可能真的就是猥瑣或是卑微,與別人並沒有什麼不同。理解了「我」的平凡,同時放下不合身的執念,才能無拘束地與未知搏鬥,去成就真正的自己。「我可以接受,我與他人沒有不同了。」陳夏民這樣說,而他仍繼續前進。
文字:林岳德
攝影:蔡奕勳
場地:只是光影
陳夏民失物風景特展
未來《失物風景特展》有可能轉往不同地方展出,每次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變,只是光影是《失物風景特展》的第一站,將展出到4月28日,歡迎大家把握時間到只是光影和陳夏民一同經驗這場「與自己和解」之旅。
展期 |2019.4.4 - 4.28
開放時間 |平日11:00~19:00、假日11:00~21:00(禮拜二固定公休)
地點|只是光影 獨立咖啡廳(桃園市新民街19號2樓)
注意事項 | 請支持創作&展場之維持,請低消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