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現實與夢的邊界——言叔夏、李欣倫對談與村上春樹作品的初次相逢
時間:2019年11月16日
對談:言叔夏×李欣倫
主辦:時報出版
地點:梓書房
側記:梓書房曾淯慈
距離第一本小說《聽風的歌》,村上春樹至今創作不懈了四十年。他的作品影響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在創作40周年之際,時報出版特別策畫三場專業書迷的聚會,本場次是第二場,由言叔夏與李欣倫兩位作家對談。
▌分享我們的第一本村上春樹
村上春樹的作品類型豐富且多樣,若問每個人讀的第一本書,可能都有不同的答案。言叔夏拉進時代的軸線,她說,她和李欣倫是台灣的六、七年級世代,算是村上春樹翻譯進台灣的早期讀者,在此之前,她們讀的是黃春明作品中現實的荒腔走板。李欣倫憶及二十歲時初讀村上春樹的驚訝,「完全是一個不同的世界,《聽風的歌》展現了村上獨特的寫法,例如他喜歡用數字,吃冷的東西,他抽菸、喝啤酒,不管是小說裡面的音樂或是文字,還是他描寫的意象,都有一種朦朧的距離感。」
言叔夏的第一本村上是國三那年讀的《挪威的森林》。她說當時同學之間也流行朱少麟《傷心咖啡店之歌》,其實也是非常接近村上的作品,書中角色們在一個酒館裡面談論康德或黑格爾,但是談論的方式又不是哲學性的,常常是對應到人的存有,所以在十幾、二十幾歲的讀者身上,很容易找到共鳴。
《挪威的森林》大約在1990年代引進台灣(1997年由賴明珠翻譯的時報版)。言叔夏提及,台灣讀者對村上春樹的接受,某種程度可以說是有思想上的接承,因為台灣也剛經歷過野百合學運,面對學運結束之後的低伏,「就像小說鋪建出來的1960至1970年代的日本街道,大學生們在教室課堂找不到自己,只能往外去找,白天在街道上晃蕩,晚上打工或跟女孩睡覺。我覺得它裡面有種非常甜美但是巨大空洞的哀傷。」
▌村上春樹筆下的青少年少女物語
去年的11月,村上春樹將他的一批手稿捐贈給母校早稻田大學,並且相當難得地親自出席了發布記者會。言叔夏笑說,白髮的村上讓她有些震驚,「因為村上的小說常常把握住了青春期的某一種,正在進入這個世界以及跟世界斷裂的縫隙。就像《挪威的森林》寫道,原野上面有一口井,不小心就掉進去了,可是成人是不會發現這口井的,只有那些細小的、在草原上像兔子一樣行動的小孩子,他們才會一不小心就找到這口井。」
如果熟悉村上作品,一定會對他的比喻留下深刻印象。村上怎麼樣描寫青少女呢?李欣倫說,「《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裡有一個胖女孩,又胖又年輕又很漂亮,這是很不容易的事,這個女孩竟然兼具了。村上怎麼形容她的胖呢?像夜裡下起無聲的大雪一樣。」村上筆下的少女從來不是偶像雜誌包裝的美少女,都是有點怪怪的女孩,所以形象總是能清晰的跳進腦海裡。
村上怎麼描寫青少年呢?言叔夏說,「村上小說裡的青少年們,在某種程度上都處於集體往上躍升的時代裡,他嘗試把自己擦拭得非常淡,這種淡是經過強烈的自律得來,而且角色常重複在做一些行為,這個秩序感是他筆下的青少年或青少女,我覺得相當有趣的地方。」
▌村上的音樂跟自我共鳴
李欣倫除了是村上春樹的書迷,也是爵士樂樂迷,她特別介紹《爵士群像》,這套書。書中村上介紹了許多爵士樂的樂手,當時時報出版還跟唱片公司合作出了一張收錄書中介紹的爵士樂曲的CD。「看村上的小說,很難不聽音樂,」李欣倫笑著說,「很感謝時報做了這樣的企畫,讓我們在讀村上的時候可以去找裡面的音樂。」而他小說中的文字和氣氛,彷彿背後都有著淡淡的背景音樂,李欣倫特別喜歡《國境之南.太陽之西》當中的一段,女主角島本邀請阿始到他們家來聽音樂,當島本小心翼翼地將唱盤從封套裡拿出來,捧著的手指不能刮到凹槽,唱盤上有很多紋路,唱針放在唱片上開始轉動,音樂就開始播放了,聽完之後,她又會很小心的將唱盤拿起來,用除塵劑噴一下,機器也整個擦拭過,整個過程就像一個儀式。
島本和阿始很常聽的其中一首,也是李欣倫的愛歌:
「Pretend you're happy when you're blue
It isn't very hard to do」──Nat King Cole〈Pretend〉
(當你很憂傷的時候要假裝你很快樂,這不是太難的事情)
小說中,村上處理很多人深層的孤單和不被理解的感覺,他不單運用文字,音樂也等同重要,發現節奏與和音,用身體取代頭腦去感覺小說中每一處細縫。
▌不管是哪裡,只要能找到的那個地方
李欣倫特別提到村上春樹小說中的「異空間」。
在兩位作家都很喜歡的短篇小說集《東京奇譚集》中有一篇,一位婦人有天早上煎蛋餅的時候,她的先生說要找他的父母親,去了樓上後一直沒有下來,這個男人消失了,偵探在兩個樓層之間一直徘徊尋找蛛絲馬跡,但什麼都沒有找到。一段時間之後,男人被人發現在某個小車站,看起來有點像流浪漢,可是也不知道這段時間他到底去了哪裡。
言叔夏認為村上春樹所寫的「那裡」,好像是嘗試在把握一種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所遭遇到的種種災難,「這個絕對性裡面有一種偶然,而在這偶然性裡面,他找到像神一樣的東西。我隱約覺得他小說裡有一種類似像救贖的事物,被隱藏在非常後面的地方。」李欣倫則認為,村上寫出了我們在寫實生活當中,有時候會有種想要躲去某個地方,或是從世上消失的感覺。當你沒有辦法處理糾結的現實時,好像已經要被集體催眠一樣,此時可能會希望牆上有一個洞,可以通往另一個能接受我們的空間。
▌走讀村上的東京地景
言叔夏分享她曾經到東京一個人進行村上小說的「聖地巡禮」。她搭上《挪威的森林》裡的荒川線電車,每天買一日券的票,每一站都下去。電車從三之輪橋開到早稻田,旅館在三之輪橋,終點是早稻田大學。電車沿途經過的許多景點,都曾於小說中出現。
在旅程當中曾經遇到的一棟房子,言叔夏想起村上春樹有一篇類似散文的作品〈起司蛋糕形的我的貧窮〉,描寫一對貧窮的夫妻,他們租到的房子是兩條電車的鐵軌交會,房子就在交會地帶的三角形。村上寫,這條線有電車跑過去之後,沒多久又有另外一條電車跑過來,整天沒有安靜的時候,一直要到晚班車收班,才有一段安靜的時光。四月份照例有幾天是鐵路罷工,文章的結尾,村上寫著「他和妻子抱著貓走下鐵軌曬太陽,簡直像坐在湖底一樣安靜,我們正年輕才新婚,而陽光又免費。到今天我聽到貧窮這兩個字,就會想到三角形細長的土地,現在那個房子裡不知道住著什麼樣的人。」
「我讀到這篇作品的時候,我很深刻感受到,他的小說為什麼到現在都還能令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感到著迷,」言叔夏緩緩地說,「就是在那個你什麼都沒有的時期裡面,可是你們年輕、新婚、陽光又免費,世界的一切正在為你而開展,我覺得這個是村上之所以能在每一代十幾、二十歲的青年之間,重新找到一個又一個新讀者的原因。」
聽風的歌(創作40周年紀念新版)
作者:村上春樹
譯者: 賴明珠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250元
海邊的卡夫卡(創作40周年紀念新版套書)
作者:村上春樹
譯者: 賴明珠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74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