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為什麼我想出版《凡尼亞舅舅》
大學便讀過《凡尼亞舅舅》,但那時候讀不太懂,也沒感覺。
後來,因為東昊推出了《在車上》,發現濱口龍介導演透過《等待果陀》和《凡尼亞舅舅》,重新討論了我們生活當中所無法迴避的日常悲劇,才重新對《凡尼亞舅舅》點燃好奇之火。
我先是重讀先前馬汀尼老師翻譯的版本(譯自David Mamet改編版本),才比較理解這個劇本在電影《在車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但後來也發現,這已經是2013年的譯本。為什麼最近都沒人翻譯這個重要的作品呢?便問了好友游孟儒,她一口答應翻譯,我們也就開啟了這一趟從俄文直探《凡尼亞舅舅》之旅。
《凡尼亞舅舅》所探問的其中一個問題,是人要如何獲得幸福?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或許我們得想想,什麼才算是幸福。說實話,在當代時空背景之下,最適合搭配《凡尼亞舅舅》一起閱讀的是喬伊斯的經典小說集《都柏林人》:那些想要脫離現實、對幸福的終極想望,其實促成了整體社會的「麻痺」(paralysis)狀態。
希望這一個經典劇本出版後,透過大家的閱讀與詮釋,我們能夠重新提醒彼此,目前台灣社會的真實處境與困境:麻痺很好很舒服,但不會帶我們抵達遠方。
除了譯者游孟儒,我也要感謝國立莫斯科師範大學外語學院任教的唐孟緯副教授,願意擔任校訂,設計師小子為這一齣經典劇本設計了嶄新視覺,飛文工作室的峰毅也安排了簡明清楚的內文排版,東昊的Mike願意授權《在車上》電影封面讓我們在書腰上使用,加上郭正偉的編輯,大家齊聚心力的作品如今正在裝訂廠裝訂,很期待看到成書的模樣。
希望九月上市之後,《凡尼亞舅舅》能夠得到大家的支持,再次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