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山樓,陳夏民拍攝。

您在這裡

海拔高度卓越超群的香港獨立書店(們)

只要想起香港的獨立書店,我便會先想起達寧的序言書室,以及它門口那一座狹小卻貼滿藝文資訊或塗鴉的電梯。我的身體感官依然記得入口電梯抵達收店樓層時的震顫。每次走進序言書室,總能感受到一股隔絕(樓下的)世俗吵雜與紛擾,隨時蓄勢待發的能量。

那電梯的震顫,或許也暗示上門的讀者們,準備要接受閱讀洗禮了。

一般台灣讀者對於香港書店的印象,或許停留在「二樓書店」。對台灣人而言,店面就是應該開在人來人往的街道一樓才是王道,一家開在二樓的店,可能會先被貼上「賺不了錢」的委屈標籤。然而,實際到了香港,我才發現所謂二樓書店已經幾乎絕種,拿著朋友提供的地圖探路,終於密麻街道上找到書店時,往往發現招牌上寫著「電梯按5(或是6、7、8等)字」。

我的老天,開在如此高樓層的書店,會有生意嗎?

書店越開越高,路邊的店面則是忙著販賣奶粉、珠寶,甚至也聽聞書店必須販售零食等日常用品才能維生。街道上人來人往眾人忙碌奔波,餐廳內高朋滿座,書店內卻只有小貓兩三隻,讀書的人在哪裡?買書的人,又在哪兒呢? 書店的垂直高度或許是一種隱喻:書本對於現代人而言,可能越來越遠了。但書本沒有長腳,遠離的或許是讀者,書還在架上等人翻閱。無奈,隱身在高樓層的書店,或許就連招牌都讓人看不清了……

《書店日常》的問世,提供了本地或外地讀者按圖索驥探訪書店的最佳機會。下次造訪香港時,我想要帶著這一本書前往各家書店,親口聽這些書店老闆們訴說他們的故事,然後,我不會忘記請他們推薦一本書,讓我能夠買回家,透過閱讀去感染他們的勇氣,以及對於書本忠貞不二的愛情。

_____原文刊載於《書店日常:香港獨立書店在地行旅

最新消息

工作排毒

相關文章

一年之始,祝福香港的朋友平安

剛邁入2020年沒幾分鐘,在我們還沉浸在歡樂氣氛,港警在旺角街頭發射催淚彈,擊中了當時陪朋友逛街倒數完的香港作家鄧小樺的眼角。 幸好...

每逢週末,想想香港。

每逢週末,想想香港。 昨天,香港發起了市民牽手活動,一路蔓延六十公里,有超過二十一萬人響應,最後鋪成了一條「香港之路」。最後,這一條...

當催淚彈成為香港的日常

很難想像吃到催淚彈的滋味,但那些嗆人呼吸的煙霧,已是很多香港朋友的日常。 距離遙遠,但心一直掛在那裡,私下問了幾個香港朋友或是看他們...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