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8/17
當催淚彈成為香港的日常
很難想像吃到催淚彈的滋味,但那些嗆人呼吸的煙霧,已是很多香港朋友的日常。
距離遙遠,但心一直掛在那裡,私下問了幾個香港朋友或是看他們臉書,有些人開始看心理諮商,也有些人陷入資訊焦慮,但很多人都提到,每次覺得疲憊的時候,上去連登(LIHKG 討論區)看看,看到那麼多年輕人都在想辦法,那麼有創意,有時候還會笑出來。一旦笑了,就覺得當然不能放棄。
原本對香港人的印象,是冷淡,是很忙,是甜湯店服務生把帳單丟在桌上的一派輕鬆,或是港鐵上每一張安靜的臉。他們各自過各自的人生,彷彿與世界都沒有太多交集。
但這幾個月,我發現我錯了,香港人並不是冷淡,而是在錯綜複雜的歷史局面上,不得不先專注在自己身上。因為看見事情的全貌,也不一定有用。
沒有用,不代表痛苦逼面而來之時,不能採取行動。
從六月開始,悶熱的香港午後,總能看見那麼多人走上街頭,兄弟爬山各自努力,去保護這一片深愛的土地。一方面重新定義了抗爭運動的型態,同時也展現了香港人面對困境的堅韌性格與創意。這些血淚與汗水,讓不在現場的人(無論他們來自哪裡、是什麼皮膚)深深領悟:自己為家鄉作的努力,永遠不夠。
彼此痛著,卻握起手。致我敬佩的香港朋友們。
相關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