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恢復人性的革命 《革命家的生活寶物》新書分享
逗點文創結社去年12月出版新書《革命家的生活寶物》,透過歷史學者翁稷安的文字、繪圖工作者阿諾的創作,以有別以往的「日常」角度切入,以40個物件故事帶領讀者們認識不僅是革命家、文學家,更是「努力成為更好的人、更好的台灣人」的史明,進而能夠體會其所堅持的「恢復人性」真諦。新書分享會高雄場於今年1月4日下午在三餘書店登場。會中,由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陳夏民擔任主持人,與多位來賓,包含作者翁稷安,高雄市議員張博洋、台灣基進秘書長吳欣岱、台灣基進台南黨部執行長吳依潔對談。
出席新書分享會的史明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黃敏紅回憶,自己約在30前就跟著史明學習台灣獨立的思想和論述;而基金會的角色隨著台灣民主化,如今轉換、著重為教育推廣,尤其是向年輕世代訴說台灣主體性。
她呼籲,雖然史明已經安息,但眾人要承接「反抗」的精神,並且不只是像過去那樣只是靠衝撞,更要去研究、揭露那些與中國勾結的勢力;盼望眾人團結,緊抓著「台灣人」的核心思想,謹防以「做朋友」包裝的統戰手段。基金會也會持續推廣、透過贈書讓《革命家的生活寶物》能成為更多青少年的課外讀物。
張博洋強調在民主時代持續論述「台灣獨立」的重要性。首先回顧史明在太陽花運動時勉勵年輕人們「要堅持」,接著對現在主流常見的「中華民國台灣」論述提出反思,並直言前陣子發現高雄市的「人權學堂」課程,竟規劃國父、國慶等內容,沒有二二八事件、美麗島事件,不禁讓他感嘆為何在這個相對和平的時代,社會對威權反省的力道反而減弱?「人們很容易溫水煮青蛙。我們不只要堅持,更不可以鬆懈。」
他點出,談台獨,現在的台灣人可能會想到戰爭爆發、經濟崩盤、被迫移民等,但在《革命家的生活寶物》這本書展現出「人性」,呼籲著不論性別、政治、國家認同為何,在台灣都能夠自由生存的願景。張博洋相信台灣獨立不是死板的目標;而是像前陣子的世界棒球12強賽,有人稱中華隊、有人稱台灣隊,但一起為選手們加油的瞬間,其實就是凝聚何謂國家共同體的時刻。
而吳欣岱表示自己為書中「人性」為核心的革命精神所觸動。尤其透過文學、展覽等更走進史明、鄭南榕等民主前輩們的生命,看見他們與家人的互動、對哲學的探討、對信仰的堅持等,能意識到他們不是想像中的強硬符號,而是真實的人。
「革命是找武器後找人一起去抗爭嗎?不是,革命是從改變自己的生命開始。」吳欣岱亦認同要凝聚共同體的想像,不是要禁止別人講話、而是要讓更多人能夠站出來表達。她相信多數台灣人願意合作、願意付出,願意共造更美好、安全的未來。「史明這樣相信,我們也應該這樣相信。」
她也以自己投身政治、教養孩子等經驗,強調「所有事都與政治有關」;親眼見證學校教育對孩子影響之深的她,認為有豐富圖文的《革命家的生活寶物》非常適合孩子閱讀,也深信有更多「好的台灣人」故事,有助於形塑孩子的自我認同、更喜歡自己所在的國家。
吳依潔讚賞《革命家的生活寶物》以「生活物件」切入撰寫歷史的文學手法,呈現更多元角度。畢業於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的她也提到,物件、情境與個人認知會形成動態三角形,物件其實是一個人建構自我認同、對世界認識的元素。
令她印象深刻的章節是「宣傳車」;同樣是政治工作者,她對史明思考體制內、體制外行動的想法深有共鳴。也藉由本書反思自己是否有「生活寶物」,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台灣獨立和對台灣認同。
而現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任教的翁稷安指出,身為中生代的他,發現過去被視為禁忌、相當「重」的事件,例如二二八事件、美麗島事件、林宅血案、鄭南榕自焚等,現在雖然被寫入教科書、搜尋網路也能查到,卻變得非常「輕」,意義與價值好像消失了。他提醒,如果對台灣獨立的認識只有空洞的標籤、表層的看見,自然會在傳遞、表述時變得很「輕」。或許這也是為何當代年輕人對很多政治事務和社會議題不在意的原因。
而《革命家的生活寶物》裡的物件,其實都是史明不斷在思考和實踐「先成為好人,再成為台灣人」。翁稷安認為,要先有「要努力成為好的人」的心,才會真的慢慢往「好人」的方向前進,以「更好的人」為目標努力,台灣這個共同體才會更好。與其說這本書是革命家的故事,不如說是:「一個平凡的人,如何去成為更好的人、更好的台灣人,於是走上革命的道路。」
陳夏民則坦言,自己在製作和出版這本書以前,並不那麼認識史明。「但認識一個人永遠不嫌晚。」期待這本書或也是更多人真正認識史明的契機。
*本文由台灣教會公報TCNN授權
**原文網址:https://tcnn.org.tw/archives/227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