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歷史的安安翁稷安(歷史學者)、哲學的安安朱家安(哲學作家)

街頭相對論》「大罷免時代,社會公民為什麼需要歷史感與哲學感?」——朱家安(哲學作家)VS. 翁稷安(歷史學者)

最近,全台灣進入大罷免時代,也在同時間,民眾開始熱烈地在threads上面分享二二八的各種故事與思考,也有各式議題的倫理道德辯證。此時此刻,應該很適合深化討論,社會公民為什麼需要歷史感與哲學感。逗點編輯部邀請了從事歷史普及的學者翁稷安,以及從事哲學普及的作家朱家安一起討論這個現象,想要為社會盡一份心力的朋友,請不要錯過啦!不囉唆,街頭相對論,Battle!

朱:《革命家的生活寶物》介紹史明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我讀了覺得很感動,感覺自己跟臺灣的歷史建立了關連。例如我上個月才去逛的當代藝術館,讀了書,知道這棟建築過去是建成小學校,史明在這唸過書。

「歷史感」話題在臺灣社會偶爾會出現,有些人眼見太陽花被寫進歷史課本,悲嘆自己老了,有些人抱怨現在年輕人連XXX都不知道,最近的事情例如長期支持臺灣職棒發展的蔡其昌被批評「蹭棒球」,我覺得可能也是類似的事情。

想問問稷安,覺得「歷史感」這個概念是合理的概念嗎?可以如何理解?以做為一個社會的公民來說,應該具備怎樣的歷史感?

翁:「歷史感」的定義各家可能各不相同,在我的想法裡,「歷史感」就是:每個人都是生活在時空的連續結構裡,你不偉大,因為你的處境、選擇、成敗,都是受前人不同程度影響下的結果;你的苦惱或歡喜,在過去的洪流中也一定有人有過類似的體驗和感觸。同樣地,你也並不渺小,你的每一個判斷和決定,哪怕是再平凡的人,也都會對未來造成深遠不一的影響。

歷史感讓人保有不亢不卑的心態,這也是現代公民社會最需要的關鍵價值。當人民討論公共議題,尤其在虛擬的網路世界裡,有太多自大的大放厥詞,不曾去了解這個社會是經歷怎麼樣的過去走到今天,只是很片面甚至很情緒地做出各種論斷,一切只有當下的言詞交鋒,這就是欠缺歷史感的結果。擁有歷史感的人,對每個議題背後形成的故事,都會努力去探求、思索,並且意識到,如同那些替我們打造現實的前輩們一樣,和他們一樣平凡的我們,也有替未來人們創造更好社會的能力與義務。這或許也是在《革命家的生活寶物》,我最想傳達的吧。

反過來,我也想問問看家安,是否有所謂的「哲學感」呢?即使前面你的看法是悲觀的,但針對公民社會需要的「哲學感」,有沒有是我們能努力或嘗試的?

朱:忽視過去確實對公共討論不好,有些成規和做法雖有明顯的缺陷,但也有不得不如此做的理由,若忽視這些理由就貿然評論,有可能自己只是重新發明輪子,也有可能把別人置於父子騎驢的處境。和哲學有關,又跟現代人需求相應的能力,我覺得有兩個,一個是察覺某些說法不夠明確的直覺,不同領域和嚴肅程度的發言,需要的明確程度也不同,招呼用的「吃飽沒?」不需要附上舉證責任和解決方案,但選舉用的「拚經濟」需要。如果忽視後者,等於放任自己受到一時的情感號召,做出不明智的政治決定。

現代人用得上的另一哲學能力,我認為,是理解「這裡有個問題可以討論」的能力。隨文明進展,我們生產出╱挖掘出更多過去沒注意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是小廢物問題,無傷大雅,也可能位於公共爭論中心,例如主權、公平、歧視。例如有些人認為在升學上「原住民加分」對非原住民不公平,且浪費教育資源,處理這議題顯然需要歷史感,去了解加分政策做為同化政策的起源,也需要哲學感,去意識到怎樣算公平怎樣算浪費有更深的討論空間。當然若有「社會學感」或某些社會學視野,能從升學主義的角度觀看,我們手上的考量也會更豐富。「哲學感」和「歷史感」的討論,也顯示許多問題需要跨領域合作,才能得到更好答案。

█ 題外話:What?什麼是小廢物問題?

翁:說到電玩,我好喜歡《電玩哲學》這本書,家安當時怎麼會想到這個題目的,不只是選題,我自己的感覺,家安在筆調中也保持一貫讓一般人可以親近的寫作方式。我覺得這個好困難,是很多人文學科口頭上都在強調,但多數人做不到的目標,有沒有什麼心法可以分享?

朱:我曾有一個哲學朋友說過「哲學就是思考那不被思考的問題」這類的話。當時我覺得過於浪漫,但這幾年慢慢可以理解,因為我的許多智性樂趣,就來自於發掘並處理生活中碰到的哲學問題。

有些哲學問題已經討論上千年,有些哲學問題根本沒人發現,散落在生活裡,像是這個:

玩變形機器人玩具時,為什麼我們不喜歡用替代零件變形?

這些問題不見得是大哉問,它們當中許多比較像是小小的謎題,你思考一兩天就能得到不錯的答案,享受把事情想通的快樂,雖然就算得到這些答案,對生活也沒什麼幫助。我把這類問題叫做「小廢物問題」。

《電玩哲學》裡面也有一些這類「小廢物問題」,像是什麼是開放世界、什麼是魂系遊戲。哲學普及做了十幾年,我覺得要讓人喜歡上哲學,得要讓人體驗用哲學工具去思考他在意的問題,並取得進展,因為我自己也是這樣喜歡哲學的。

相關書籍

革命家的生活寶物——從新珍味餐館的大滷麵、鳳飛飛的Mixtape再到床頭的木刀,閱讀史明的人生故事

歷史學者翁稷安爬梳史明生命中的物件歷史,從倚靠床頭的木刀、經營新珍味餐廳時的大滷麵、餃子、收銀機,再到革命生涯的墓龜、宣傳旗幟與宣傳車等,並親自採訪歐吉桑身邊友人與弟子,勾勒還原出這位影響台灣近代史至深的革命家鮮少人知道的溫暖面貌。

電玩哲學

按下任意鍵,穿越進電玩繽紛奇幻的人造世界,這裡足以展開的哲學問題俯拾皆是。希望本書能令你以哲學反思的眼光看待電玩,讓理所當然的事物變得有討論空間,令人困惑的問題則有機會取得進展。

画哲學:三十個哲學家和他們腦子裡的怪奇東西

哲學書才不可能那麼美!哲學才沒有你以為的那麼難! 剖開30個大師腦袋,搭配超現實風格插畫, 精華思想化繁為簡,好入口又不礙胃!

相關文章

街頭相對論》「象牙塔啊象牙塔,是要踏進去還是走出來?」——朱家安(哲學作家)VS. 翁稷安(歷史學者)

我們經常聽到「象牙塔」三個字,可能拿來形容學院、醫院或是各種超級專業的領域,你是否想過,身在其中的人究竟是要越踏越深,還是快點走出去...

街頭相對論》「活在令人抓狂的世界,要如何不被情緒壓死?」——孫得欽(詩人)VS.李霈群(出版人)

抓狂瑣事天天有,雖然清楚自己要冷靜、修煉,憤怒、焦慮一旦發起來卻怎麼擋也擋不住。總是羨慕他人平靜面對世界嗎?想要知道別人如何控制情緒...

街頭相對論》「學以致用到底重不重要?」——王志元(詩人)VS. 白毛(有機小農)

「學以致用很重要嗎?要把興趣當工作,還是把兩者分開比較好?」這個問題困擾著千千萬萬個畢業生。 在六月畢業季,逗點編輯部繼續邀請《惡意...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