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相對論》「大罷免時代,社會公民為什麼需要歷史感與哲學感?」——朱家安(哲學作家)VS. 翁稷安(歷史學者)
最近,全台灣進入大罷免時代,也在同時間,民眾開始熱烈地在threads上面分享二二八的各種故事與思考,也有各式議題的倫理道德辯證。此時此刻,應該很適合深化討論,社會公民為什麼需要歷史感與哲學感。逗點編輯部邀請了從事歷史普及的學者翁稷安,以及從事哲學普及的作家朱家安一起討論這個現象,想要為社會盡一份心力的朋友,請不要錯過啦!不囉唆,街頭相對論,Battle!
朱:《革命家的生活寶物》介紹史明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我讀了覺得很感動,感覺自己跟臺灣的歷史建立了關連。例如我上個月才去逛的當代藝術館,讀了書,知道這棟建築過去是建成小學校,史明在這唸過書。
「歷史感」話題在臺灣社會偶爾會出現,有些人眼見太陽花被寫進歷史課本,悲嘆自己老了,有些人抱怨現在年輕人連XXX都不知道,最近的事情例如長期支持臺灣職棒發展的蔡其昌被批評「蹭棒球」,我覺得可能也是類似的事情。
想問問稷安,覺得「歷史感」這個概念是合理的概念嗎?可以如何理解?以做為一個社會的公民來說,應該具備怎樣的歷史感?
翁:「歷史感」的定義各家可能各不相同,在我的想法裡,「歷史感」就是:每個人都是生活在時空的連續結構裡,你不偉大,因為你的處境、選擇、成敗,都是受前人不同程度影響下的結果;你的苦惱或歡喜,在過去的洪流中也一定有人有過類似的體驗和感觸。同樣地,你也並不渺小,你的每一個判斷和決定,哪怕是再平凡的人,也都會對未來造成深遠不一的影響。
歷史感讓人保有不亢不卑的心態,這也是現代公民社會最需要的關鍵價值。當人民討論公共議題,尤其在虛擬的網路世界裡,有太多自大的大放厥詞,不曾去了解這個社會是經歷怎麼樣的過去走到今天,只是很片面甚至很情緒地做出各種論斷,一切只有當下的言詞交鋒,這就是欠缺歷史感的結果。擁有歷史感的人,對每個議題背後形成的故事,都會努力去探求、思索,並且意識到,如同那些替我們打造現實的前輩們一樣,和他們一樣平凡的我們,也有替未來人們創造更好社會的能力與義務。這或許也是在《革命家的生活寶物》,我最想傳達的吧。
反過來,我也想問問看家安,是否有所謂的「哲學感」呢?即使前面你的看法是悲觀的,但針對公民社會需要的「哲學感」,有沒有是我們能努力或嘗試的?
朱:忽視過去確實對公共討論不好,有些成規和做法雖有明顯的缺陷,但也有不得不如此做的理由,若忽視這些理由就貿然評論,有可能自己只是重新發明輪子,也有可能把別人置於父子騎驢的處境。和哲學有關,又跟現代人需求相應的能力,我覺得有兩個,一個是察覺某些說法不夠明確的直覺,不同領域和嚴肅程度的發言,需要的明確程度也不同,招呼用的「吃飽沒?」不需要附上舉證責任和解決方案,但選舉用的「拚經濟」需要。如果忽視後者,等於放任自己受到一時的情感號召,做出不明智的政治決定。
現代人用得上的另一哲學能力,我認為,是理解「這裡有個問題可以討論」的能力。隨文明進展,我們生產出╱挖掘出更多過去沒注意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是小廢物問題,無傷大雅,也可能位於公共爭論中心,例如主權、公平、歧視。例如有些人認為在升學上「原住民加分」對非原住民不公平,且浪費教育資源,處理這議題顯然需要歷史感,去了解加分政策做為同化政策的起源,也需要哲學感,去意識到怎樣算公平怎樣算浪費有更深的討論空間。當然若有「社會學感」或某些社會學視野,能從升學主義的角度觀看,我們手上的考量也會更豐富。「哲學感」和「歷史感」的討論,也顯示許多問題需要跨領域合作,才能得到更好答案。
█ 題外話:What?什麼是小廢物問題?
翁:說到電玩,我好喜歡《電玩哲學》這本書,家安當時怎麼會想到這個題目的,不只是選題,我自己的感覺,家安在筆調中也保持一貫讓一般人可以親近的寫作方式。我覺得這個好困難,是很多人文學科口頭上都在強調,但多數人做不到的目標,有沒有什麼心法可以分享?
朱:我曾有一個哲學朋友說過「哲學就是思考那不被思考的問題」這類的話。當時我覺得過於浪漫,但這幾年慢慢可以理解,因為我的許多智性樂趣,就來自於發掘並處理生活中碰到的哲學問題。
有些哲學問題已經討論上千年,有些哲學問題根本沒人發現,散落在生活裡,像是這個:
這些問題不見得是大哉問,它們當中許多比較像是小小的謎題,你思考一兩天就能得到不錯的答案,享受把事情想通的快樂,雖然就算得到這些答案,對生活也沒什麼幫助。我把這類問題叫做「小廢物問題」。
《電玩哲學》裡面也有一些這類「小廢物問題」,像是什麼是開放世界、什麼是魂系遊戲。哲學普及做了十幾年,我覺得要讓人喜歡上哲學,得要讓人體驗用哲學工具去思考他在意的問題,並取得進展,因為我自己也是這樣喜歡哲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