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被小說耽誤的詩人——王聰威與伊格言的詩對談

那是一個平常的上班日。午後我來到讀字書店,為晚上兩位「詩人小說家」的對談做點事前的閱讀準備。原來以為只要為對談側記,可以把自己當作人體錄音筆就好,沒想到後來成為要擬訪綱的訪談工作。不過我沒想太多,因為太好奇了啊,畢竟兩位小說家的作品都已經備受肯定,但讀者如我,對於他們的詩作卻不太熟悉。

在對話群組裡收到稿子的時候,王聰威的詩集《微小記號》,和伊格言的《與孤寂等輕》放在一起,一個「微小」,另一個「等輕」,好像就是詩之於小說的某種份量之喻。兩位小說家,在又小又輕的詩裡,究竟呈現出了什麼樣與小說截然不同的事物?我帶著這樣的心情點開檔案,然後讀到了,兩個少年──兩本詩集裡滿滿的小情詩,卻幾乎是再大的平台都擺不下的對於情人的戀慕,時而曖昧、時而撒嬌,雖然說不上是少年特有的口吻,但卻多半是少年才會有的心情。

書店外五月的雨,還在緩慢而虛弱地下著。和夏民打過招呼(他也是另外一款少年,不知道他寫的會是什麼樣的情詩),桌燈下仔細地讀完了所有的稿子,還有幾篇訪談,溫習著過往曾閱讀過的兩人的作品。還沒好好消化那些甜而不膩的情詩,時間如同青春期,很快就耗盡了,再回過神,已接近七點。急急忙忙地收了東西、結帳,離開,快步地從金山南路底走向金山南路頭,沿途的門牌號碼逐漸縮小,倒數計時一般,我準時抵達訪談地點。兩位小說家是舊識,早早到了,自然地比肩而坐,我像是一個亂入的陌生人,開始問各種亂入的問題。

「我一開始就是寫詩的啊!」訪談才剛開始,兩人不約而同地表示,對於文學最初的記憶,都與詩有關。王聰威從國中時期就是校內有名的才子,女同學們為了可以優先讀到他自製的手工詩集,而爭風吃醋,他說那是他到目前為止的人生中,唯一也可能是最後的黃金時期;伊格言更早,在大家都還常常會寫錯字的國小時期,伊格言就寫出了他的第一首詩。張愛玲那句常常被引用的話是這樣說的:「成名要趁早!」那麼,若是要在文學界裡成名,是不是也可以照樣造個句子:「寫詩要趁早!」或者,換另一個說法,套句前陣子最流行的話,莫非兩位就是「被小說耽誤的詩人」?

然而,兩位「被小說耽誤的詩人」,到底是為何開始寫詩的?寫詩的動機又是什麼?我接著問的同時,其實又莫名心虛,因為就我所知,寫作的動機常常就是一個說不清楚為什麼的原因,或是為了要回答這類問題,作家在生命中揀選出了一些看起來適合當動機的故事,那些故事,有時起於悲傷,大部分則以正面積極的涵義作為結論。不過沒想到,兩人的動機相似度高達百分之八十七,不能再高:「那個時候寫詩,就是要送給女生啊!」這種「荷爾蒙噴發」式的回應,果然也是相當「少年」。

我第一次感覺到談詩也有逆齡的效果,兩人呵呵地笑著,好像真的回到了高中男校的課後閒扯。總之,今晚小說家不談小說,談起詩來,很有默契地都先把嚴肅正經的臉孔收了起來。我們繼續聊到了影響自己的台灣前輩詩人,王聰威喜歡鄭愁予的情詩風格,即使是人稱「詩魔」的洛夫,也是偏愛他的〈因為風的緣故〉的系列之作,伊格言則是獨鍾教皇羅智成,著迷於他語言中的思辨性。

老實說,這樣的回答,我並不意外,在兩人的詩集中,似乎都能讀到一些蛛絲馬跡,比如王聰威的情詩有著如此婉約的口吻:

水線湛晴,郵船抵達,
橄欖蛋在爐上焙著。
(我說,昨夜的允諾已在門外信箱歇息。)
(咦?是嗎?妳的眼神如憐惜微風的溫柔帆纜。)
妳知道,我也知道,
思念是埋伏遠方的雨雷

而伊格言則是一再對著「貝貝」親暱地呼告:

我領著一群盛裝的貴族,
幾位三弦琴的樂手
打啾啾領結的精靈與獨角獸
搖晃著光禿頭顱的外星哲學家們
鎮日忙碌著

貝貝,為了你忘記告訴我的那件事
我已這樣排演了一整個夏季

雖然一個是「微小」,另一個是「等輕」,但兩人的情詩卻都有一種「厚重感」,這種「厚重感」表現在語言上的修辭、象徵、構句與結構、節奏與韻律,他們一定先是那種極為瘋狂迷戀過現代詩的讀者,認真地下過功夫,才成為如此嫻熟於這套語言的作者,毫不費力地在豐厚的閱讀基礎上,創造、鍛鍊出屬於自己的詩句。要寫出這樣有厚重感的詩,有時比隨興地「無中生有」還困難,因為作者必須先掌握這一套語言中的所有素材、隱喻與形式的可能,先在「有中找無」,進而才「無中生有」。成為詩人的第一要件也許不是「寫詩」,而是願意先成為一個認真「讀詩」的人。

不過,用伊格言自己的話來形容,這些情詩其實都是具有某種「功能性」的,不管是要寫給某人的,或者僅僅是留下一點生活上的紀錄,這些看似微小而輕盈的文字,其實都反映著詩人的所思所想,反而更貼近某種生活中的日常感。王聰威以外出作比喻,他說寫小說就像是要慎重地安排一次遠行,你要先事先查好所有的資料,不管是住宿的、行程的、交通的,甚至當地的風俗民情,都要先了解,就連機票也要比價一下,但是寫詩則是平日裡,心血來潮的散步,在家附近走走,要經過哪裡,要做些什麼,會遇見誰,可能都取決於當下的某種心情。

「有的時候就算那些詩最終在現實生活中並沒有送達對方,寫完的當下就算是某種完成了。」伊格言補充說明他所謂的「功能性」,其實也相對具有彈性,呼應著王聰威所說的詩的某種「當下性」。然而寫詩與寫小說,除了前述的差異,會有相似的地方嗎?我不禁好奇地繼續往下思考,如果說差異是必然的,那麼在創作的過程中,這份差異是否會帶來創作者內在的自我影響,進而讓自己的詩與小說,漸漸融合出某種「相似的風格」。

兩位「詩人小說家」沒有正面回應,但也都表示曾有過「將同一個創作意念,分別用詩與小說的形式呈現」的經驗。「那會有一種滿足感,覺得自己能夠寫不同類型的文字,而且都能表現得還不錯。」呼應著王聰威的「散步論」,伊格言繼續說道:「我覺得寫詩對我來說,就是盤算的東西相對來說比較少,更依賴直覺。」

王聰威說得更清楚一些:「寫小說的時候我會非常尖銳,好像要跟這個世界對抗,但是寫詩的時候卻有截然不同的感覺,即使是我現在在寫詩,我都會感覺寫出來的東西好像有一種回到過去時空的感覺,詩好像保留了那份我愛上文學的初心,每一次創作,都會有一股懷舊的心情湧上,提醒著自己曾經是如何認真地愛人,愛這個世界。」

「寫詩對我來說就是在撒嬌啊,如果說小說要追求的是讓讀者在一層一層的文字中,去挖掘出我所設置的一個類似深層的結構,那麼寫詩就相對直接,我希望讀者能夠在一個很表層的狀態下,就被文字所感染,一種氛圍也好,情緒也好。」伊格言有默契地接著說。

王聰威繼續補充說明:「怎麼說呢?對我來說,我還是一個小說家,所以即便是在寫情詩,我也是有一個描情述景的習慣,那多半是先構築一個場景,再把人物放進去,然後有對話,甚至有情節。不過真正在書寫的狀態時,還有一個感受性的差異,我可以很清楚地認知到我是在用詩的感受去書寫,而非用小說的感受在書寫。」

兩人的對談彷彿在此時產生了一點共鳴與火花,我也才漸漸理解,原來在兩位「詩人小說家」的心中,詩集裡那些看似小說語言的特徵,並非一種刻意的經營,而是從創作的原初,就先畫出了那一條明確的界線,詩在小說家的筆中,因此有了獨特的樣貌:

在深夜裡接到一通電話
我說「喂,」
她說
「關於缺乏雙向溝通的事件
像一根頂端枯黃的蔓藤
即使仍帶著一朵夏日」

「事實並不責怪的
如果能先學習辯證法的功用就好了
喜歡漠地卻是因著綠洲
飛行僅是為了降落」
「幾年前錯過一群小島
最後在新大陸的礁岸間毀滅
當船長的實在不該太迷信希望」

「妳是誰?」我說

嘟‧嘟‧嘟‧

                   ──王聰威〈莫名的愛戀〉

小說中的場景與人物,說著詩意的對話,小說與詩,詩與小說,彷彿在文字中可以相互還原。下面這首伊格言的詩, 詩中的「變魔術」也許就是小說與詩的某種交集,所有形式的創作,都在為了創造一種「相信」而重新以語言或其他任何媒介,組裝著自己與世界的關係。最後兩句「現在才把劍拔出來/已經來不及了」,應該是許多創作者共同的心聲吧,畢竟在那些並不相信的人心中,我們都是早已徒然地死過千萬遍的人。

嘿,你也變魔術嗎
你確定變魔術
比寫詩好嗎
你確定
鴿子不會出現在
隔壁棚觀眾的褲子裡嗎
你知道
愛情終究比一副撲克牌
更不可測嗎

不要再相信他們了
穿過牆壁是會瘀青的
詩與玫瑰
終究是徒勞的
把我切開是毫無意義的
每天醒來打開箱子
誤以為能將自己重新組裝
但事實上
我早就死了

不要再鼓掌了
黑禮帽和手帕是不可信的
演得太認真是愚蠢的
穿那麼漂亮有什麼用呢
現在才把劍拔出來
已經來不及了

                   ──伊格言〈與孤寂等輕044〉

話題終於來到了那條界線,無論是詩與小說的,或是說,自己與世界的,我追問了最後一個問題,為什麼會在這個時間點出詩集?對王聰威來說,「詩人」是他進入文壇時最早的身分,隔了幾十年的時間,選擇在此時出版這些年來其實都沒有中斷的詩創作,是否有特殊的因緣?同樣地,對於伊格言而言,以小說在文壇累積了許多成就的他,詩集的出版是否也是他那充滿企圖心的創作規畫中的一部分?

兩個人的回應,如同剛開始問他們的寫作動機一樣,有著百分之八十七的相似,兩人都表示,這個時間點並沒有特別的意義,寫詩對兩人來說就是一件不曾間斷的事情,或許相較於小說,詩的產量較少,可是那份「持續」其實就是推動最終出版最大的力量。


伊格言(右)二月推出第二部詩集《與孤寂等輕》(逗點文創)。王聰威的首部詩集《微小記號》(木馬文化)則於六月出版。

「如果真的要說的話,我喜歡文學這件事,我出版過散文與小說,還有一本教人編輯的書。文學對我的生活、工作都很重要,這本詩集的出版,好像讓我在這件事上有一種完整度。未來也許還會繼續出版詩集,但是可能就沒有那麼多情詩囉。」王聰威下了一個這樣的結論。對於未來,伊格言也有一些想法:「下一本詩集可能會以機智幽默為調性吧!」

兩位老友的對談,當然有更多關於一起經歷過的那些文壇回憶(與無法公開的祕密),不過這可能是兩人第一次聚在一起公開談詩,我有幸亂入,整理了這篇筆記。還記得離開的時候,五月的雨,延長賽一般地下個沒完,就像那天我們其實聊到了店家打烊,關於詩,關於文學,我們總是有更多話想說。

微小記號
作者:王聰威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350元

_______
本文收錄於《文訊》雜誌404期( 2019.6)
封面專題「讓世界成為世界──書寫者們的田野與真實」。

整理記錄:廖宏霖 
攝影:林永昌
地點:特有種商行
時間:2019.5.9
​對談:王聰威、伊格言

最新消息

工作排毒

相關書籍

與孤寂等輕

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藍光普及版)

相關文章

來桃園!》雲端閱讀計畫:成年人的六堂通識充電課

閱讀是CP值最高的抒壓、充電方式,我們不要放棄它。 逗點文創結社與桃園市立圖書館共同策劃,六堂給成年人的通識充電課,除了介紹給你讀了...

講座紀錄》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是詩人也是小說家的伊格言,已出版詩集《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與睽違數年的新詩集《與孤寂等輕》,小說則有《甕中人》、《噬夢人》、《零地...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