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歲的我常覺得自己快要窒息了
有幾個年紀和我差不多(!)的朋友問到,柏森是誰?灰矮星又是什麼?先不管這是不是世代差異或是社群媒體使用的小圈圈,直接回答這個問題吧。
矮星(Dwarf stars),相較於比太陽更明亮刺目的giant stars,不是一顆可以居住的行星,而是某一種逼近毀滅的狀態,或是過渡。
而《灰矮星》是二十歲詩人柏森的第一本詩集,用一句話形容,就是用一本書狠狠悼念過往一次失敗的戀愛。我和她的年紀相差十九歲,雖說經歷了更多事情(或是戀愛),但實質上已經無法再像過往一樣,以一段漫長的時間,如此用力而又心無旁鶩地,細數一段關係的種種細節以及期待破滅的碎片。
柏森一開始以手寫字在instagram受到好評,有了兩萬多粉絲,我曾細細觀察她與讀者們的互動,覺得那真的是與我的世界隔了一層膜啊。(我知道大家都說老人才用臉書,而我對instagram世界也的確無知,但一定會努力學習的!)編輯時,我讀著內文,覺得「妳也太容易崩潰了吧」,但仔細想想,每個人在二十歲的時候,內心都住著一個馬景濤,成天撕心裂肺在幻想中用力搖晃自己的肩膀、不斷追悔,不是嗎?
年輕時,不曾因為失戀或幻滅而經過馬景濤咆嘯階段,似乎很難解鎖某些更深沉的人生滋味啊(遠望)。
YEAH, Take a look at me NOW。
這本詩集沒有太多複雜的印刷工法,而是回頭用了五色印刷,模擬出某種近乎於黑的墨綠。相機很難拍出那個顏色,但當你把書拿在手中,你會隱約辨識出,還沒有到全黑的地步。pitch black,沒有光。但《灰矮星》不盡然如此,翻開書頁,你會發現字裡行間有著小小的愛心,顏色應該是粉紅色的,如同那時候的我們:世界仍然新鮮,一則分手簡訊就讓人想去淋雨或是跑到路中間擋車阻止世界前行。
我們都曾經待過灰矮星。我們也曾都是那樣的粉紅色。只是不小心受了傷,結了痂,才變成了現在的樣子,沾染上了混沌的綠。沒有什麼不好,還不是全黑,但如果能夠記得那種豐沛的情感,或許,總有一天我們仍能回去。
希望這本詩集,是一張重返早期失敗戀愛的機票,帶你飛往記憶深處的灰矮星,和依然新鮮的自己打聲招呼,記得告訴他,很痛吧,但你會沒事的。
我是陳夏民。閱讀,沒有句點,歡迎加入我們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