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市吟遊詩人——降生村上春樹的勞倫斯卜洛克
◎奇魯(小說家;特約編輯)
《把砒霜留給自己》是短篇小說集,收錄二十篇短篇小說。
很久沒看到這樣清新有趣的短篇集。看過一些短篇作品,寫的題材很悲情,文字雕琢華麗(同樣地也就是艱澀難看的意思),好像得要正襟危坐,拿著放大鏡小心翼翼,怕漏看了什麼微言大義。
但這本《把砒霜留給自己》完全就是一本可以輕鬆看的書,作者Mr. Pizza在某篇訪談中說,他想寫的是三站小說,意思是在地鐵內過三站就可以看完一篇的小說。篇幅短還不是絕對,而是文字乾淨簡單,也沒有太多裝神弄鬼,通常就是有一個點子,或一種情緒,以及一個場景,讓你留在心中。
當然也不是都是很直接很淺白,有幾篇也是看到第二遍才突然有所領悟。 如編號05〈你所知道的便利店 她所不知的世界末日〉,初看只以為是一個奇譚,有點像是大雄得到了某個時空穿越道具想加以利用但終歸失敗的哆啦A夢式故事,但第二次看,猛然領悟這是一個社交恐懼的男孩遇到女孩的心情震盪的故事(原本如便利店般乾淨規則的小世界要末日了啊,多麼詩意。)
或02〈睡房暗殺者〉,原本也以為只是個色色髒髒的情色奇想,但第二次看卻湧起某種惆悵感,讓我想起年少青春。 有幾篇很村上春樹的感覺,像12〈看雲的好日子〉,真的像到沒走樣,就那種主角無牽無掛,無意闖入某個奇妙的世界裡晃晃悠悠的故事,看了很輕鬆很療癒。 或像09〈花卉種植指南〉,也有種村上式的中立主角描繪著身邊所見一些奇人怪事的感覺。或散落於其他很多篇的文字感,都讓我想起村上。
但看完為了寫書評重看再重新思索,我找到第二個參照點:勞倫斯卜洛克。 雖然我覺得Mr. Pizza未必是受卜洛克影響,有可能是天性如此。 都市的吟遊詩人,是唐諾形容卜洛克筆下的紐約街頭偵探馬修。唐諾在他書評裡指出了馬修系列的特色:馬修是活在真正的紐約街頭。小說裡面有很多感觸,是只有真實活在街頭的人才會產生的,例如,馬修曾感嘆可口可樂的拉環的改變,那是真實世界才有的細節。
或者卜洛克在某篇小說裡感嘆公共電話亭的消失:這樣超人要到哪邊去換衣服呢?這樣充滿詩意的感嘆。
所以唐諾說:硬漢偵探馬修,其實是現代紐約街頭的吟遊詩人。 看完這本《把砒霜留給自己》,我閉上眼睛想,發現留在我心中最深刻的,反而是一些浮光掠影的地景:在午後街角,提款機前站著的一對祖孫;從林立的高樓上往下看到對面大樓的家家戶戶;同樣林立的大樓下往上看那狹窄的天空;便利店裡的微波爐;在天橋上玩著假裝躲車遊戲的男女;老舊要都更的攤商街區;有兩條同方向並行列車的地鐵站等等。 說實在這本書除了幾篇很精巧,其他要不是故事太簡單,要不就是有點意猶未盡,或開頭好結尾爛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但或許有時故事不是重點,場景才是。看完整本書,會覺得作者應該是那種偶爾會脫離人群,駐足在街頭(聽說香港街頭步調極快),凝視著某些景物,挖掘其中可能有什麼故事的人,真正的現代都市吟遊詩人。
我覺得這個特質非常稀有。
這種吟遊詩人型的作家很罕見。我想的到最接近的是林峰毅的《師大公園地下社會》,或沈默《2069樂園無雙》,但兩者都是把台灣現實街頭當成是小說發生的地點而已,如果你熟悉這些地點,可能會更有些感覺,但如果不熟,也就只是場景而已。
Mr.Pizza有本質上的差異,他筆下的景色通常沒特別說是香港,不專屬某個街道,但就因為不特定,我生活在台北也見得到街頭提款機、便利店微波爐和橫跨馬路的天橋,台北雖然沒有香港擠,但也還是有大樓林立的地方,也有要都更的舊街。這些不特定但生活可見的場景,反而讓我印象深刻:
原來這樣平凡的場景也可能有不平凡的故事,看著書好像就從枯燥苦悶的現實中飛了起來。
(本文由中華科幻學會授權轉載,點此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