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午來讀書》電影是我的心靈夥伴——郭敏容的策展人書單
《Keep Reading夏午來讀書》本集來賓為「前台北電影節策展人」郭敏容,本日分享「策展人書單」,分別為《幻之光》、《沉靜的美國人》、《用鋼筆戰鬥的《電影筆記》:楚浮、高達、侯麥等電影大師的搖籃,探索現代電影藝術的六十年旅程》。藉由這三本書,郭敏容大方分享她如何在電影中找到陌生但相知的朋友,並在預言電影未來與觀眾對話之中取得平衡,歡迎各位跟著策展人的書單,從電影進到書的世界吧!
▉從喜歡電影導演,到愛上原著小說的作者
從2011年加入台北電影節單位的郭敏容,先由國際聯絡開始做起,其後因為經驗累積,也有自主想法,再加上某些機會來到面前,也就於2014年正式成為策展人,至2018年為止已經有5年時光。
郭敏容說起這期間作為策展人的最大體悟是:「我們選片會固定去鹿特丹影展、柏林影展,前者的片尤其獨立、奇怪且不可思議。看的時候,我腦袋禁不住會有很多的想法,譬如為何這樣的影片能拍、能選,還有人看?久了以後,心裡好像有了一種解放,如果這世上有這麼多怪片有人拍,而且也找得到觀眾的話,其實人生應該沒有那麼困難吧。」
另外,她也提到,看電影其實仍是私人的行為,即使去戲院看,觀眾仍舊保有獨我的部分,郭敏容笑言:「比如在某些電影裡面,某個人物的想法與我相近甚至相同,我就會像是意外找到一個陌生但異常貼近的朋友。」
陳夏民對郭敏容的說法,大表贊同:「看電影,能帶來很多生命的能量啊。」
「確實如此,電影就像是我的心靈夥伴。」郭敏容眼神發亮。
隨後,郭敏容講起書單,起先是由於動念想重看日本知名導演是枝裕和的所有電影,於是她在網路上訂購DVD,同時也搜尋到他首次獲獎的劇情長片有原著,即是宮本輝《幻之光》(青空文化有限公司出版),書中探討了死亡對生者的糾纏,無論是追問親人為何自死,抑或是朋友之逝,無非為了自身能夠理解到活著的意義與必須。
郭敏容動情講述:「非常感人啊,我在捷運上讀,數度眼眶泛紅。後來陸續讀了宮本輝的其他小說,變得無比地喜歡這個作者。」她不好意思地笑著說,「反倒後來《幻之光》DVD雖然買到了,卻不知擺哪兒去了。」
▉再好的東西,也不能硬塞,必須經過輕盈的轉化、介紹
第二本推薦書是格雷安.葛林(Graham Greene)的英語原版小說《The Quiet American》(Penguin Group USA出版),郭敏容最初讀過台灣中譯本《沉靜的美國人》,卻沒有太大感覺。她簡述小說內容大抵是一名英國特派記者派駐於越南,其時正值越戰,眼見各種邪惡暴力之事,他變得犬儒,無有信念,而另一位主角則是天真的美國大兵,他們都愛上同一越南女子。
因緣際會下郭敏容讀到原文小說,「第一頁就讓我感覺震撼,確實有一些我當時不懂得的字彙,但敘述的方式卻十分貼近我的心理狀態,當下心跳加速啊,就像看到很愛的電影一樣。」
郭敏容提及過去看侯孝賢電影《千禧曼波》,有一種神奇的經驗,「我在影片的進行中,彷彿可以讀到編劇朱天文寫在劇本裡原本的句子,也就是說看影像時讀到了句子。而《The Quiet American》則是讓我在句子裡看見影像。葛林小說中的語氣和滄桑感,具備影像的能量。我想,真正厲害的導演、作家會讓你的想像力很充足,於是文字和影像就能互通。」
隨後,她分享策展時的體驗,「我總會擺盪在兩種心情,一是帶領觀眾進入電影新世界,必須有自身觀點與堅持,甚至得要去預言這些所選的片子將會是電影的未來,滿使命感的。而另一種心情是想要多一些跟觀眾的對話,所以也會挑一些能與觀眾生命連結的故事、作品。」
郭敏容認為,策展人或影節的任務,就是必須用心於介紹、轉化,一方面得推廣好的藝術,另一方面也不能暴力式直接拿到觀眾面前,讓他們覺得困難,「我們要設法找到讓觀眾們的進入點,而這種拉鋸的過程一直是策展的最大挑戰。」
陳夏民點頭如搗蒜:「再好的東西也不能硬塞啊,不然只會有反效果,讓人難以下嚥。聽起來,策展人也如同選品店的老闆,不能只是選出好東西而已,還得找到適當的方法好好的推薦。」
▉只要你夠好,我們就站在你這邊
愛蜜莉.畢克頓(Emilie Bickerton)的《用鋼筆戰鬥的《電影筆記》:楚浮、高達、侯麥等電影大師的搖籃,探索現代電影藝術的六十年旅程》(漫遊者文化出版)是郭敏容獲得重大啟發的書籍。
《電影筆記》是法國十分老牌的電影雜誌,郭敏容不諱言讀《用鋼筆戰鬥的《電影筆記》:楚浮、高達、侯麥等電影大師的搖籃,探索現代電影藝術的六十年旅程》,她心中的預設那是一本編年史書,會有大事紀加小八卦,孰料並非如此,「不止是介紹《電影筆記》而已,作者更是回溯過往,從30、40年代的法國電影、文化圈一路講下來,關於電影如何作為文化和傳播媒介,乃至於政治、經濟和心理學等各種影響下眾人又是如何詮釋電影。」
書中談及了有人認為電影是極端的藝術作品,也有些人覺得它帶有政治意義,種種凡此。而60年來《電影筆記》經歷了不同的主編、影評人們,它跟整個文化圈、社會持續爭辯電影的價值究竟是什麼,「就像我在做影展,選片的掙扎與考量其實都會回應到我們對電影的在乎,或是根本上就是在追問電影所該承載的的意義為何。」
「當大家一起討論電影的本質為何,這個過程本身就很迷人。」陳夏民為之神往。
最後,郭敏容談到1998年誕生的台北電影節,在台灣電影谷底、年產量不到10部時舉辦了第一屆,至2018年已年滿二十,也出版了《一瞬二十》專書。她認為台北電影節開啟許多的可能性,陪伴不少台灣新導演一路走來,不棄不離。
郭敏容聲音裡有著自信:「最特別是我們的台北電影獎,並不限於長片、劇情片,短片或紀錄片導演都有機會獲最佳導演,動畫片也可能得百萬首獎。換言之,我們對創作者、各種類型,一視同仁。只要你夠好,我們就站在你這邊。」
![]() 幻の光 作者:宮本輝 譯者:陳蕙慧 出版:青空文化 |
![]() (中譯:沉靜的美國人) 作者:Graham Greene 出版:Penguin Group USA |
![]() A Short History of Cahiers Du Cinema 作者:愛蜜莉.畢克頓(Emilie Bickerton) 譯者:黃政淵 出版:漫遊者文化 |
![]() 作者:台北電影節統籌部 繪者:夏皮南 出版:黑眼睛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