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閱讀理解沙龍-為什麼我們都戴著面具與他人互動?——閱讀太宰治《人間失格》
講師楊晴從書中主角大庭葉藏一開始形容照片中自己的容貌的方式說起。大庭葉藏從一開始就對自己充滿著批判與否定,正如在書中正文首頁的揭示語:
「我的人生在羞恥中度過。」
大庭葉藏出身於權貴家庭,卻缺乏父母關愛,但很小就發現自己必須用討好的態度面對家人:
「於是我把自己的懊惱,全部塞進心中的小箱子藏好,掩飾自己的鬱悶與焦慮不安,表面上再裝作天真活潑的樂天性格,逐漸把自己改變成為一個澈頭澈尾惹人發笑的怪胎。」
而這延續到長大成人,在學期間開始深恐同學會拆穿他的面具,他恐懼人類,卻又很希望自己能與其他人同化,而他找到紓壓的方式,卻是藉由抽菸、嫖妓、酗酒。
大庭葉藏自幼時沒有被好好照顧,致使依附型態混亂,此外,童年時曾被家中男僕、女僕性侵的創傷,這些都是大庭葉藏後來不斷希望從不同女性身上尋找被照顧的感覺,卻又數度與女性共同赴死的原因。
小兒科醫師/精神分析師溫尼考特曾提出「真我」(true self)與「假我」(false self)的學說,指出人在嬰幼兒成長階段,主要照顧者提供嬰幼兒足夠好的環境包容他的情緒與照顧他的需求,那麼嬰幼兒的「真我」可以自發完好的發展。反之,主要照顧者要求嬰幼兒配合成人的需求,忽略嬰幼兒的情緒與需求,小孩則會發展出假我來因應配合。而假我偽裝久了,真我即會麻木。
榮格更早時亦曾提出「人格面具」的概念,人本來即有「公開自我」與「私下自我」之分,在不同環境下即會使用不同的面具。健全的人格是整合性的,在各個人格面具之間,能相互整合。人格面具無真假之分。然而大庭葉藏無法將人格面具整合,因此倍感痛苦。
現代人除了有「真我」與「假我」,還有一個「數位我」,「數位我」很多時候是「理想的我」,常常必須在數位媒體上偽裝一個完美的形象,然而卻愈來愈無法接納真實的自我,近幾年時有聽聞網紅爆發憂鬱症、自殺的案例,部分原因即在此。
練習接納自己是一門需要學習的課,尤其成長於以否定及批評為教育方式的東方社會環境下,我們很容易建立自我批判的習慣,我們應按下停止自我批判的按鈕,覺察自己的情緒、接納與照顧自己的需要,一步一步褪下面具後,才能得回自我、自在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