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導讀:脈絡中的《一九八四》

台灣社會對經典之作《一九八四》並不陌生。這本政治寓言小說歷久彌新,不因現實中的一九八四年過去而過時,其中所描繪的反烏托邦情節,在當代仍然經常引起共鳴。

逗點文創結社與台大翻譯所合作推出新譯本,不只詞彙、句法用心融入當代台灣的語境,讀來極為流暢,對歐威爾精心打造的思想體系及語彙概念的翻譯,也相當到位,能更深入思考作者在情節安排上的前後呼應。新讀者能夠順暢地感受經典,也適合推薦給非初次接觸本作的老朋友,細品本書之於當代的意涵。

簡單回顧《一九八四》在台灣的譯介歷程,可說與每個階段的政治情勢、社會氛圍有相當直接的連動1。據學者研究,在原文出版(一九四九年六月八日)未滿一年時,一九五〇年的台灣就有了「搶先看」原作第一部節譯本(王鶴儀譯,華國出版);一九五三年出版的紐先鍾譯本,原為供中廣廣播之用,再經曾虛白推薦,才由大中國圖書公司出版。曾虛白是當時黨國重要的宣傳官僚,不但是國民黨的中央改造委員,也兼任中廣副總經理、中央社社長2。他更親自為該譯本作序,明確定位《一九八四》為「反共文學」先鋒。一九六七年,萬象文庫以萬仞為筆名,再次出版紐先鍾譯本;一九七四年,黎明出版的彭邦楨譯本,其實與紐先鍾譯本大多雷同,幾乎等於再版。這個階段的譯本,皆強調本書的反共性質,譯介出版甚至帶有官方宣傳色彩。然而,察其譯文與原書比對,多有改寫或刪節、省略之處。何以致之?

當時主政的國民黨雖自稱「自由中國」,但一部標舉自由民主人權價值的《中華民國憲法》,事實上被戒嚴、動員勘亂的戰時體制架空,以反共抗俄的戰爭之名,行極權統治之實,與《一九八四》書中所述極為相似;而書中思想警察與言論審查(乃至於自我審查)的情節,也與現實中的白色恐怖氛圍、情治機關手段若合符節。本書雖被當作反共宣傳利器而受黨國所推崇,但對極權政體的露骨描寫,仍不免有諸多必須調整的隱諱之處。反極權的思想,一但逸脫反共的框架,便不再為當局所容,修改後的譯本也模糊了原作的本來面目。

相對的,同樣在一九七四年由桂冠出版的邱素慧譯本,雖然掛名譯者的確切身分成謎,但譯本除了大致能夠忠實地照譯原文外,還特別在時隔二十餘年後,轉載了已被黨國迫害、不幸病逝的殷海光教授,一九五一年刊載於《自由中國》的評介。這個試探步,可說是當時政治情勢變遷的先聲,才讓本書在台灣初步走出反共文學框架。

嗣後,隨著台灣逐步民主化,各種譯本不斷推出。例如一九八四年,由皇冠出版的香港譯者劉紹銘版本,是台灣首次包括書末附錄的新語語法均有譯出的全譯本。另外,印刻在邱素慧譯本的基礎上,由張靖之補完的新譯本,則是特意選在原書出版六十年後的二〇〇九年六月八日出版,號稱是一甲子以來,台灣第一個正式獲得授權出版的譯本。

隨著冷戰結束、鐵幕瓦解,《一九八四》已走出反共文學窠臼,社會對書中情節共感的對象,也從政治理念上的反極權,轉移到書中所描繪無孔不入的監控科技。

歐威爾的預言,雖然未在現實中的一九八四年成真,但是隨著影像監控日益普及、網際網路從有線走入無線、人人手上都有智慧型手機,加上社群媒體與大數據時代來臨,在在讓人對歐威爾筆下無所不在的監視,與伴隨而來的思想控制,產生愈來愈強的既視感。近來,許多對本書的導讀或引述,都將前述各種科技應用的新發展,以及書中的電傳幕、各種監控技術做類比,藉以示警這些日新月異的科技,將如何威脅當代個人的隱私與自由。

這是將《一九八四》從反極權的政治寓言讀回了科幻預言,在這樣的類比下,此刻的我們,正生活在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更龐大的觀測之下,似乎應該感到更加不安。「老大哥看著你」的重點,從「老大哥」轉移到了「看著你」。彷彿是這些科技本身,而非政治思想才是極權的來源,任何對這些科技的推動與應用,都應該懷疑、警覺甚至反對並阻止,尤其是當公權力試圖應用或介入這些科技時,像是台灣社會對數位身分證的疑慮,科技偵查法草案、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的立法爭議等,可說都是這份警覺的具體例證。

但是,我們不該忘記《一九八四》最重要的核心主題,終究是對極權體制的反思。書中對監控科技與文化產製的描寫,雖然現在看起來像辛普森家庭式的預言,但實際上,只是為了呈現在故事中,如何做到全盤控制思想的文學想像。歐威爾自己可能也不曾想到,當故事的主角溫斯頓還沒滿八十歲(一九八四年時他三十九歲),當代的監控科技早已追上、甚至超越當年的虛構,而且仍在持續進步。但書中的極權政體之所繫,其實並非立基於科技發展,而是來自對純粹權力的狂熱與集體信仰。

小說開頭,溫斯頓寫下疑問:「我明白他們如何做到,卻不懂他們為何要做?」在故事尾聲,由歐布萊恩以絕不偽善的方式回答:「黨會尋求權力完完全全是為了自己……我們很清楚沒有任何人是以放棄權力為目的來爭奪權力的。權力不是途徑,而是目的。世上沒有為了守護革命運動的成果所以建立獨裁政權這種事,只有為了建立獨裁政權才發起革命。迫害的目的就是迫害。折磨的目的就是折磨。權力的目的就是權力。」

為此,必須堅持老大哥無所不能、黨永遠是對的,當與事實脫節時,就運用權力規訓記憶,修改所有人的心靈(重思!),甚至包括從此二加二等於五。科技在這套體制扮演的角色,只是其中一環,極權政體也未必追求科技的持續發展。統治者小心翼翼確保的,是科技只能用在維護自己權力的面向上,甚至小說中也提到,過剩的生產力,必須在永續戰爭中消耗掉,以免威脅到老大哥。

是以,我們必須時時刻刻警醒的,並不能粗糙地化約為反科技,也不僅僅只是監控科技帶來的隱私及資安風險。科技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端看人類如何運用它。社群平台可以是一呼百應串連對抗當權者的利器,也可能在牆國成為當權者強而有力的監控工具。「老大哥」可能是傳統意義上的政治獨裁者,也可能是跨國資本;可以是具體的個人,或是像英社黨那樣的集體極權。面對科技運作的議題,應該要細察科技運用的監理與背後的權力關係,是否仍在民主與法治原則的制衡之下,針對制度安排有更細緻的討論與行動,不讓單一的「老大哥」專斷掌控。我們或許需要科技,但永遠不需要「老大哥」。

作者簡介:

黃世杰,桃園客家人。曾任職於中研院法律所、桃園市政府,第十屆立法委員,現為法務部政務次長。

注:

  1. 參考蔡昀汝。〈譯者的知識份子角色──以喬治歐威爾《一九八四》譯本探討政治背景對翻譯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二〇〇七。李明哲。〈從歐威爾《一九八四》中譯本看政治意識形態對文學翻譯的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二〇一〇。以及Shan, Te-hsing. “The Reception of George Orwell in Taiwan.” Concentric: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40 (2014): 97-125.
  2. 林果顯 。〈來臺後曾虛白的宣傳工作與理念(1949~1994)〉。《國史館館刊》39 (2014) :117-157。

相關書籍

一九八四(啾咪文庫本,收錄導讀、插圖)

你永遠都不可能知道此時此刻是否有人正監視著你 「全面監控有什麼不好?我又不會做壞事,怕什麼?」 「活在透明社會,人跟人之間沒有祕密,光明磊落不好嗎?」 「讓黨做決定,就不用浪費時間去選擇,不是很有效率?」 你也這樣想嗎?這表示你很有可能已經被「黨」洗腦了。

動物農莊(啾咪文庫本)

所有動物都自由了,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自由。

美麗新世界

歡迎光臨「非胎生人類」的美麗新世界 青春、性愛、毒品,想要什麼政府都給你! 一路玩到掛,這種生活有什麼不好? 

相關文章

《一九八四》編輯室報告:離我們越來越近的《一九八四》

《一九八四》一書自出版至今,在臺灣至少有十種以上的譯介版本。這本喬治.歐威爾於一九四八年開始構思創作,於一九四九年正式出版的經典反烏...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