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動思想家之路》台文系所如何透過出版 向本土/世界發聲
2018 「行動思想家之路」系列講座 自由哲學×公民教育×海洋歷史×藝文出版 鄭南榕基金邀請重量級的講師,帶領大家深入討論不同議題! |
講題|台文系所如何透過出版 向本土/世界發聲
主持|陳夏民 (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
主講|鄭清鴻 (前衛出版社主編 )
時間|2018年12月8日(六)14:00-16:00
鄭南榕基金會今天邀請到前衛出版社的主編鄭清鴻!出版業資歷五年,鄭清鴻謙虛的表示經驗還不夠,但曾受台文系所的學術專業訓練的他,又是如何將所思所學,發掘新點子,融入實體出版?
過去我們很少談論中文系所如何用出版發聲,那麼為什麼我們要談論台文系所?台文系所做為人文領域的新興學科大約20年,也不算太短的時間,但為什麼我們對它的認識還是如此陌生?或許可以說是,我們對於自己的土地都還不是特別理解,而透過出版就是我們想要理解台灣,並向世界發聲的方式。
首先鄭清鴻從何謂台文系所出發。台文系所的成立,其實非常坎坷,從1990年代,以台灣本位的學校教育才慢慢萌芽。他以1997年的「認識台灣」課本為例,當時曾受到「反共、反中、親日」三位一體的強烈批評,爾後轉向。
鄭清鴻自己對於台文的啟蒙,是從賴和的<一桿秤子>,從中他感受到許多台灣文學特有的要素,進而反思為甚麼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台灣相關的文章少得令人驚訝?但在以中國本位的教育體制下,對於台灣文學並不能給出一個教學上的較好解釋,台文系所的誕生,其實就是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而生。
然而台文系所與台灣學在傳播上遇到了許多困境。比如說:天然獨存在嗎?還是我們其實是「天然懼中」?戒嚴時代的失根,搭配上解嚴時代的無感,兩邊都使得對台灣本土的關心逐漸減少。我們也面對「台灣學」無法向下深入的問題,雖然有大學及研究所,但是無法深入高中以下的教育體制。
而就自身出版工作遇到的問題,舉例來說,在國際書展中的各種獎項,有一項限制條件是,只有華文出版品可以參賽。這樣的限制,就是直接打壓台文出版品的實例。面對這樣子的現況,要如何稱台灣是一個多文化、多語言、多族群的國家呢?
自言在一個沒有最壞只有更壞的出版時代裡,鄭清鴻提出幾點思考,第一、在電子化下的時代下,傳統出版的傳播意義為何?第二、解嚴後台灣學的出版積極意義為何?市場在哪?因而建議從小而踏實的累積、啟蒙,連結讀者進入文化運動的一環。而台文系所產生的各種新觀點,如何在各種跨領域的產業,體現、提升?他建議,從本土發聲,回歸現實的入世學科思維,並發展以台灣為主體的觀點,轉化為對內輸入、對外輸出的(出版)內容,向世界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