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中介,天職就是傳達,不要讓什麼東西斷掉
深夜了,想清楚一些事情,想說說。
今天,在讀字書店遇見了許多新的面孔,許多是又仁的粉絲,有幾位則是逗點的粉絲,其中有一位告訴我,她定期看逗點每週日晚上「閱讀,沒有句點」的小直播,然後也和我討論了《主婦的午後時光》這本書,帶給她的收穫。
我戴著口罩,聽著她說起關於逗點的種種,雖然表面上依然很平靜,但心裡其實很是感動。而現場更有一個才高一的男孩子,拿著《我娘》告訴又仁,他的影片創作曾經帶給他的正面影響。前陣子我所煩惱的事情,經過了多日的整理,也終於在晚上的聊天之中,想通了。
所有我能夠在公共領域上分享的工作成果或是感性回饋,其實不應該算是熱血的結晶,有一大部分是工作所需,是出於對合作夥伴們的責任。不過,我先前有一陣子,誤認了這樣的感受,所以偶爾會生出一種自我犧牲感。但問題是,是為了什麼犧牲呢?
其實,對於工作也好,對於愛人也好,所有的付出都不是盲目的。盲目的付出,是不願意看清楚自己有所欲求,這一把危險的刀刃最終將指向自己。也因此,如果我們看不清自己對他者或是對於工作的付出,其實源自心靈深處的複雜欲求,那就必須欺騙自己,必須讓自己被掏出的心血有一個安置之所,不致浪費,所以無意識地渴望有人注目我們的一舉一動,期待有人可以看見自身努力。
像《新世紀福音戰士》裡的明日香拿著塗鴉,對著癱躺在床的媽媽喊道:「媽媽,看我!媽媽看我!」但那樣的欲求,就算得到回音,也只是一道照進永夜的微弱燭光,無法探照漆黑的大地。
期待他人的回望,往往只會把欲望掏得更深。
但我們是否也曾對他者,灌注相同的熱情與關注呢?如果我們沒有花時間觀看這個世界,那一直在內心懷抱著不平,認定「我都那麼努力了,為什麼沒有人看到」,不就是持續對身邊支持者的情緒索討嗎?
而我們嘴裡說著對於某件物事的熱愛,例如書,例如出版,例如創作,投入了之後,卻又覺得全世界對自己不起,遭受了委屈,這是不是很奇怪?
過往,曾有一段時間,我被困在了所謂「不被世界需要」的絕境。如今,我明白那也是一種自傲的困境。是自找的。
現在,我可以坦然地說:我所做的,是因為我喜歡,所以在還喜歡的時候,會願意多做一些;而不是為了爭奪他人的注目或是追求某種殉教式的優越感,而做出的扮演。
如果有人因為逗點的出版品或是我的作品,得到了某些好的能量,那也不是作者或是出版社的功勞,而是對方因為充分觀看了這個世界並投入其中,而在自我探索過程中挖掘到的禮物。
我,或任何寫書、做書、賣書的人,只是一個中介。
作為一個中介,天職就是傳達,不要讓什麼東西斷掉。我喜歡透過出版,左手拉著作者,右手拉著讀者,讓更多人可以互動、聯繫,如果有機會強化他人的社會支持系統,成為某一種實質上的依靠,那就是我所能夠找到的,最好的自我滿足。
以後如果不喜歡了,少做一點就好,甚至也可以不用做。我覺得這樣挺好的。趁著自己還喜歡,我會多努力一點。也因為這麼努力了,所以可以稍微放鬆,期待明天以後,所有即將發生的好事。
謝謝今晚這一位讀者,願意對我分享她的所想,這讓我想要稍微更努力一點點,期望逗點接下來所努力創造的,不至於浪費大家的時間。
明天,要帶著今天的收穫,繼續好好走下去。
我是陳夏民,閱讀,沒有句點。歡迎加入我們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