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我們都是彼此的琵琶女(吧)。
請問「大珠小珠落玉盤」是用來形容?
(A)老爸打翻珠寶盒很吵
(B)演奏琵琶的樂音
(C)心碎的過程
(D)雨大到像貓狗從天上掉下來
答案是(B),小時候國文老師應該都介紹過白居易〈琵琶行〉關於琵琶演奏聲的修辭法吧。而選項(D)其實是It rains cats and dogs,英文老師也都教過,很好記很可愛,跟著念還會笑出來。重點是,這兩題考試都會考。
但「It rains cats and dogs」和「大珠小珠落玉盤」都是很老的說法了。要不是會考,我為什麼要讀?其實,就算從事出版工作,我下意識也對文言文敬謝不敏。
畢竟一直以來,文言文存在的意義,就是透過考試打擊我的信心……
直到我因為工作,要編輯陳茻一篇介紹白居易〈琵琶行〉的文章,才理解,原來白居易那時候遭貶,是因為堅持理念而惹毛了其他同事,被群起攻之。他在朝廷被同事集體霸凌了。一個滿腹熱情想要改革世界的人就被送到一個養老退休的環境,擔任江州司馬,沒有實權,每天很閒。陳茻的文章就像是旅遊導覽,很順很穩,帶我前往了白居易聽見琵琶女樂聲的場景——如果我說聽到有人彈琵琶就太浮誇了根本通靈,真的沒聽到啦!但讀完當下,我的心態從編輯者跳脫出來,忘了校對,成為與白居易產生連結的讀者:
如果費茲傑羅使用海量的瑰麗修辭寫出《大亨小傳》,只為訴說愛是一場徒勞,紙醉金迷的背後其實是一片無垠沙漠。那麼白居易以繁複修辭,描述琵琶女彈奏的樂音,最後那一句「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也點出了他被音樂包圍,內心卻是滿滿的寂寥。
〈琵琶行〉不是《麥迪遜之橋》那樣的黃昏悲劇之戀,但帶點《Lost in translation(愛情不用翻譯)》的興味:兩個孤獨的靈魂在某處交會,帶走了深鎖於彼此內心的重擔。遭貶的文人與年老色衰的樂手,在樂音流動之際,發現曾經與世界格格不入的苦痛,彷彿可以被觸碰、被舒緩,彷彿有人溫柔告訴你說,欸,你很難過,我懂。
我想起在異鄉夜間巴士或火車車廂,嘈雜的爵士樂夜店,桃園火車站北上月台,還有好多好多的地方,那些與我談話、帶走彼此祕密而我根本忘記他們臉龐的陌生人們……至於有學者爭辯〈琵琶行〉琵琶女是否為真,其實也不重要了。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原來,白居易當時的孤獨與脆弱,我也略知一二。
我回頭想,我的國文老師們或許也分享過類似感受,畢竟讀文學的人,多半擁有敏感的靈魂吧。但我那時太年輕,在考試壓力下,就算喜歡聽老師說故事,也無法放下對文言文的刻板印象與恐懼:只要考試有文言文,內心都會尖叫,彷彿正在被十個拳王泰森圍毆狂打鼻子或七個李小龍用截拳道「呀噠啊啊啊」刮臉那樣……
因為出版陳茻作品的機緣,讀了很多文言文,這幾年,我沒再夢過考文言文被圍毆的場景了(也太神!但,是真的。不過考數學惡夢還是很常出現)。那個卡住已久的文言文開關,好像被打開一咪咪,有電流流過去了。雖然被考試搞壞的胃口還沒全部康復,但至少不那麼排斥,生活中也多了不少閱讀選項與人生參考,甚至可以用《論語》開書單做節目。
這是讀書時期的我,絕對不會想像到的超大成就解鎖吧。
當然,我不會說過往沒有遇到對的老師,因為他們真的都很對。只是在閱讀的道路上,我們有時候很弱,需要有人多推幾把。只要能在正確的時間點,遇到好的推力,讓緊閉的門扉開啟一絲縫隙,就有機會迎來更多獨立閱讀、思考的機會。
這也是為什麼,身為陳茻的忠實讀者——看著他持續創作、推出課程,透過更多方式來協助不同世代讀者打開閱讀文言文的開關,或是提供古今對比的情境,延續社會議題討論的深度——我總是深深感動。
最近,陳茻要推出一個線上課程,我搶先看過課程大綱,對其中一點核心概念深有共鳴:「學會同情共感,看待社會事件更全面,多元與包容。」
這正是我讀完他解說〈琵琶行〉後的感受。因為文本橫越時空,更讓我確定,在這漫長的時間裡,你我不是隻身一人。我們在當下世界偶爾感受到的格格不入與自我貶低,其實早有人體驗過,而我們可以從他們所經歷的一切,得到更多養分。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想要重新汲取古人經驗(當然不是學白居易如何被貶官啦),讓自己有所成長、看見更多人生風景,要不要一起加入這門課?
- 課程名稱:《從提問到思辨|啟發思考的古典文學課》
- 課程講師:陳茻
- 開課單位:SAT. Knowledge 知識衛星
- 課程介紹看這邊
- 超值優惠:1/23(日)前,優惠低於五折
- 使用專屬折扣碼「comma」,可以再折300元!
陳茻要繼續衝刺飛高高啊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