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詩就是撞牆——陳昌遠與寫作教練談《本週運勢》誕生
詩人陳昌遠的新作《本週運勢》不僅是一本詩集,更像是一場長達十年的寫作馬拉松成果展示,以及一場深邃的自我觀測與心靈對話。在與鄒政翰的對談中,這本書揭示了陳昌遠對於「寫作」本質的獨特見解、面對「撞牆期」的另類應對,以及其創作如何從單純的「風格練習」,拓展為探索生命與現代迷茫的哲學場景。
▉撞牆即日常:從星座風格練習到運勢資料庫
一般創作者談到「寫作撞牆期」,往往聯想到靈感枯竭、文字卡住。但陳昌遠對此提出截然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只要是在寫作或寫詩,永遠都在撞牆。每一秒、每一刻都在撞牆。」
他進一步解釋,廣義的「寫」其實無所不在——與 AI 對話、傳訊息、在臉書發文、抱怨、碎唸,甚至隨手寫下一兩句,都是寫作的一種。但真正的「撞牆」,往往不是無法寫,而是當這些文字開始被視為一件作品時,那一刻你得讓它被看見、被投稿、被讀者審視,才是真正的難關。
《本週運勢》的起點,正是這樣一場關於語言風格的持續練習。自 2014 年起,陳昌遠從星座專家的語言風格出發,模擬其節奏與語感,試圖召喚現代人常有的迷茫與期許。他日日練寫、毫無間斷,不帶預設,也不急於完成,這樣的寫作方式持續了十年,最終累積超過 200 首詩,成為詩集的重要基礎。
他將寫詩比喻為一種手工藝:「你透過不斷去捏它、去做它,把句子做得越來越熟練。」對他來說,創作並非靈感來了才寫,而是靠持續打磨,讓技術熟練,等到真正想表達某種強烈感受時,才有能力專注在「要說什麼」上,也才能讓語言更精準地貼近情緒與思考。
經過長年自我鍛鍊與語言積累,《本週運勢》最終形成一座巨大的詩意資料庫。
▉當生命成為觀測點:從早產兒到宇宙詩學
《本週運勢》的創作轉捩點,來自陳昌遠生命中的一場重大經驗——兒子的誕生。兒子意外早產,讓他在徬徨與迷茫中經歷喜悅與重生,他於是將《本週運勢》的其中一首詩改寫成〈小小──寫給處女座的兒子〉,並將這首作品的原版本調動到詩集的開端。從那一刻起,他便自然地將與兒子誕生相關的詩篇,視為《本週運勢》的起點與核心。
在這段經歷中,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浮現:「星座究竟代表什麼?」他從中延伸出對人類存在的深層觀察,開始思索人在三種「宇宙」中的處境與迷失——外在宇宙:星辰與自然法則的現實世界;內在宇宙:意識流動與情緒構成的心靈世界;以及雲端宇宙:由網路、AI與虛擬身分組成的數位現實。這三重宇宙交錯疊加,構築出他在《本週運勢》中對命運與存在的詩意觀測。
《本週運勢》不再是形式上的遊戲,而是一段真誠的記錄——記錄創作者如何與「不知道」共處,如何在迷茫中尋找意義。當陳昌遠坦言,他對這本詩集的主題其實是「我不知道」時,正是這份坦誠與生命轉折的觸動,為整部作品注入了深層的情感軸線與創作動力。
▉「我寫爛詩又怎麼樣?」不完美也很好。
在陳昌遠的創作理念中,詩作不必完美無瑕。他坦率地說:「我很喜歡寫一些怪怪的、爛爛的東西,然後直接發在臉書上,也不太在意別人私下會不會嘲笑。」這種自在、不設限的寫作態度,讓他從中「得到一種比較舒服的感覺」。
他甚至直言:「我寫爛詩又怎麼樣?有時候,在那些連我自己都想放棄的詩裡,反而藏著最好的雜質。」像是在廢墟中撿拾遺落的碎片,鄒政翰正是從那堆創作的「廢墟」中,挖掘出一首連陳昌遠都已放下的詩作,最終卻成為《本週運勢》最恰當的結尾。
在這樣的過程中,「爛詩」不再只是創作的失誤,而是創作歷程的一部分。每一段語言的試探、每一次不被看見的片段,或許都潛藏著未來成形的可能。有時是在創作者自己都沒有察覺的瞬間,透過語言軌道而產出。
▉是教練還要是心靈捕手?如何幫作者釐清內在風景
在《本週運勢》的編選過程中,鄒政翰扮演的角色遠遠超過我們對編輯角色的認識。不僅分類整理了200多首詩稿,更像一位「教練」 或「心理諮商」,透過作品「了解他(陳昌遠)心理狀態」,並「引導作品達到作者的理想方向」。鄒政翰的客觀視角與專業分析,幫助陳昌遠將龐雜的資料庫 歸類為類型化與系統結構,從而找出作品的主軸。
透過鄒政翰的介入,陳昌遠得以重新審視並釐清自己的創作意圖。即使某些詩作起初很爛或品質不如預期,但鄒政翰從中披沙揀金,甚至透過排列組合的技巧,讓原版破碎的詩作變得「更加完整,它會超越你原本的版本」。這種合作,並非編輯替作者寫詩,而是透過專業的文本結構與分析,協助作者完成其內在觀念的轉變——從追求單首得獎的好詩到以一本完整的詩集作為最終呈現的目標。
※ 本文章使用AI協作,經過編輯部修訂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