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生日快樂!快速導讀《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作者內佛.舒特的小說特色!

很多人讀完《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都哭得一把眼淚一把鼻涕,但大家或許不太清楚作者其實埋了多少眼淚雷在裡頭,趁著今天(1月17日)是小說家舒特生日,除了祝賀舒特生日快樂,陳總編我本人也直接透過文本,分析舒特的創作功力,向大家介紹這一位在世界文壇上堪稱經典,但臺灣人非常陌生的小說家。

舒特撰寫人物對話的技術一流,作品中敘述的段落往往用來交代角色的行動,甚少用來描述故事背景,完全透過角色的互動與對話,來推進情節。經歷過世界大戰的舒特,理解戰爭之殘酷,他寫下以第三次世界大戰為主題的《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內容描述各國互丟核子彈,導致北半球全滅的景象,而如今輻射塵正逐步飄向南半球的澳洲,但再過幾個月,倖存人口也將滅絕。下面這段對話,發生在美國潛水艇將領之間,清楚定調了這一本小說的世界末日背景:

「應該一樣會有些記錄才對 ──」美國人說。「即使我們只有未來幾個月的時間可讀。」他稍作停頓。「我倒很想讀讀最近那場戰爭的歷史。」他表示。「我曾一度投身戰場,卻對這場戰爭一無所知。沒人記錄這些事情嗎?」
「恐怕沒人把這些當作歷史來寫吧。」約翰・歐斯朋答道。「至少就我所知是沒有。想當然耳,我們得到的資訊都是現成的,唾手可得啊,但這些資訊並不能構成一篇前後連貫的事件記錄。我覺得這裡頭有太多缺口 ──有太多事,我們根本就在狀況外。」
「那我會退而求其次,去瞭解在我們狀況內的事。」艦長說道。
「像是哪些事,長官?」
「嗯,首先,這前前後後到底丟了多少炸彈?我指的是核彈。」
「按震測記錄顯示的話,大約有四千七百顆。不過有些記錄的可信度蠻低的,所以這個數字應該還要往上修。」
「那其中又有多少威力驚人的 ──核融合炸彈?氫彈?還是你們都怎麼叫這種炸彈?」
「不知道。或許絕大多數的炸彈威力都很驚人。我想中俄戰爭投下的都是氫彈,而且大多帶鈷。」
「他們為什麼要這樣?我是說,用鈷?」彼德問。
科學家聳了聳肩。「放射性武器戰囉。除此之外,我什麼都不知道。」

比起使用全知觀點交待背景,舒特利用上面這段對話,將人類僅存的時間(只有未來幾個月)、投擲過的原子彈數量(4700顆),以及人物的動機(調查輻射塵始末)一次介紹完畢。這段對話只是打開話匣子,接下來,有更多背景的細節會透過對話釋放而出,而他也利用對話的口吻,去鋪陳每一個角色的性格。

在這部小說裡面,人物非常多,但讀者讀完往往都能夠記得其中的小配角,這種閱讀體感有點類似《鐵達尼號》中傑出的眾生相貌描寫。舒特小說的另一個特點,是令人同情的角色。一個能夠讓人有感的角色,最重要的是,他必須是活生生的人,他必須有自己的日常生活、自己對於世界的判斷,以及自己對於將來的決定。前面兩者能夠加深讀者對於角色下決定之後的認同。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讀者,在讀完《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之後會淚流不已,因為他們彷彿參與了周遭人的告別。

請閱讀下面這段描寫,思考為什麼這些人在生命即將告終之際,還想要去賽車、去釣魚:

杜威特週五一早就搭著一等水兵駕駛的雪佛蘭出造船廠,開向市區伊麗莎白街尾那間巷內車庫。如他所料,約翰・歐斯朋還窩在裡頭調整他的法拉利。這台車終於能安全上路了;其閃閃發光、蓄勢待發之姿彷彿立刻就能上場比賽。杜威特說:「那個,我順道過來看看,也得跟你打聲招呼。不好意思,明天無法到場親睹你拿下優勝的風采了。我有別的安排。我們要上山釣魚。」
科學家點點頭。「莫依拉有跟我說。多釣一點啊。我想除了參賽者和醫護人員,應該沒什麼人會在這種時候特地跑去觀賽吧。」
「我倒覺得會有不少觀眾呢,畢竟是大獎賽啊。」
「但對很多人來說,這或許是最後一個無病無痛的黃金週末了。大家都有自己的事要做。」
「彼德・荷姆斯 ──他會去嗎?」
約翰・歐斯朋搖搖頭。「他會在家整整院子。」他躊躇片刻。「我不該參賽的,真的不該。」
「你沒有院子要整啊。」
科學家擠出一絲苦笑。「是沒有,但我上有老母,老母還養了條哈巴狗。她最近才意識到她的小明會比自己晚死好幾個月,現在正為了小明的將來擔心得茶不思、飯不想 ……」他稍作停頓。「歹年冬哦。還好這個歹年冬就要結束了。」
「還是一樣,月底嗎?」
「我們大多數人應該不到月底就嗝屁了。」他又低聲說了什麼,然後補上一句:「那種話你聽聽就好,別傳出去。至於我個人的死期,應該就是明天下午了。」
「希望不是。」美國人說。「我有點希望你能抱回獎杯呢。」
科學家用鍾愛的眼神看向那部賽車。「我的寶貝絕對有那個速度。」他說。「如果它有個像樣的駕駛,摘冠就有如探囊取物啊。是我拖累了它。」
「我會為你祈禱的。」
「好啊。也幫我帶條魚回來。」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是小說家舒特最受歡迎的作品,世界末日的故事何其多,為什麼歐美讀者就是偏愛這一本,原因在於人們讀完「非常有感」。在亞馬遜網路書店的讀者評價上,有下面的評價:

「我希望《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只是幻想就好永遠不要實現。在這小說開展前的那一個月的戰爭在2013年仍然可能發生。這書著墨於五個人如何和家人面對接下來的種種難題。我建議年輕讀者準備一條毛巾擦眼淚。我今年七十八歲我要一條海灘巾才行。」——讀者R J Crymes

「我之所以那麼喜歡這本書是因為它不是在談論怎麼拯救地球,或是要炸掉襲擊而來的彗星還是打敗外星人。它的重點是對於生存堅持的絕望掙扎,還有在艱難處境中人類的種種反應。非常震撼人心!」——讀者Jerry Jeffers

說實話,我自己也是邊讀邊校稿,《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的催淚威力實在是驚人。請不要因為書本看起來很厚就怕怕,相信我,閱讀體感很快速,但到了最後五十面,速度會變得超級慢。因為你一下子就要擦眼淚,一下子就要擤鼻涕,然後你也會擔心你深愛的角色最後的遭遇。超級虐心,但是讀完會有一種複雜的感受,想鼓起勇氣去愛身邊的人。

崇敬一位作家,就好好閱讀他的作品吧!今天是舒特的生日,祝福他生日快樂,也希望《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能夠順利登上你的書櫃,陪伴你一程。

以下是舒特的簡介,也歡迎一起閱讀唷:

內佛.舒特(Nevil Shute, 1899-1960)

「慧黠且充滿迷人丰采的小說家,值得萬眾矚目……簡言之,內佛.舒特是那種真正探觸到想像力與情感的小說家。」——《泰晤士報》

英國極受歡迎的小說家,全名內佛.舒特.諾威(Nevil Shute Norway),生於倫敦,於1950年遷居澳洲墨爾本。他同時也因從小對飛行器的熱情而成為一位航空工程師,並拿掉姓氏「諾威」,以筆名內佛.舒特發表小說創作,避免影響其事業。

年輕時由於口吃而無法在英國皇家陸軍航空隊執行任務,另外開啟了航空工程師的生涯,在英國的飛船與之後的飛機工業上都有重要貢獻,也成為其小說的創作元素。二戰期間他加入皇家海軍志願後備隊,而後又在多種武器研發部研究發展秘密武器。由於他的作家身分,英國新聞部曾派遣他於諾曼地登陸戰役中至戰區擔任通訊記者。1956到1958年間,賽車成為他在澳洲的業餘嗜好,也成為本書的題材。

舒特擅長用清晰的筆調與明快的情節說故事,以第三者的眼光觀看社會各階層的人物,涉及階級、種族與宗教,也包括愛情;並且以其豐富的科學知識探索人類對於未來的幻想。On the Beach為舒特最廣為人知的小說,完成於1957年,並於1959年翻拍成電影,也在2000年改編為電視電影。其作品不受時間的限制,對人性與感情的刻畫數十年後讀來仍具魅力。

相關書本: 
最新消息

工作排毒

相關書籍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

相關文章

在海岸上見證人類末日:《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On the Beach)閱後感

◎卡巴 關於「世界末日」的小說和其他創作,古今中外全部加起來大概至少可以塞滿一整間圖書館,有些作品著重於末日的形成原因,有些著重於主...

終日前,萬物的日常——《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

◎大獵蜥(中華科幻學會學務長) 從古至今,以末日為主題的故事屢見不鮮,從聖經的大洪水開始,人們似乎一直對被迫集體毀滅抱持著不安。而在...

自由副刊【愛讀書】:《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

二戰期間曾加入海軍後備隊,身兼航空工程師與小說家的內佛.舒特(Nevil Shute,1899-1960)虛構出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後...

讀者回函》「這本可以和Cormac McCarthy的《長路》一起看!」

這本很哭,前提是要能撐過開頭一大段——敘事是真的有點悶。如果以電影來說,大概是對著海或山邊農舍、安靜緩慢的長鏡頭吧。
故...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