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理解沙龍-一輩子為別人做牛做馬,我是白癡嗎?——閱讀契訶夫《凡尼亞舅舅》
【一輩子為別人做牛做馬,我是白癡嗎?——閱讀契訶夫《凡尼亞舅舅》】
講師楊晴先介紹了契訶夫的生平,以及《凡尼亞舅舅》當中的人物關係。書裡對白呈現許多內心探索,當中的人物,包括凡尼亞,幾乎每個人都不快樂。
凡尼亞:「我曾經光明磊落,卻不曾照亮過任何人。」
醫師(阿斯特洛夫):「我衰老、工作過勞、變得庸俗,所有感情麻木……我現在不愛任何人,將來也不會愛任何人。」
教授(謝列布里雅科夫):「從開始衰老,我就變得討厭自己,也因此你們所有人都應該討厭看到我。」
伊蓮娜:「我是個枯燥乏味、無關緊要的配角。」
索妮亞:「我為什麼不漂亮!……有個女人說:『她善良、慷慨,可惜了就是長得醜……』」
以上可得知在《凡尼亞舅舅》中的幾位主要人物,都有著焦慮與自我認同問題。
而焦慮源自無法找到自我認同。
提出人有五大基本需求的Maslow曾說:「了解自己想要什麼並非常態。」
因為了解自己也需經過學習、經過累積而來 。
凡尼亞抱怨著他的人生都付給了已過世的姐姐留下的莊園,他沒有及早向伊蓮娜表達愛意、沒有機會發揮自己的專長、沒有能成為名作家,都是為了照顧這個莊園所導致。
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求,當凡尼亞沒有得到自我實現,把這歸咎於都是因為他一直為別人犧牲奉獻,但事實上當他有選擇機會時,都把選擇權交給別人,其實是一種逃避行為,逃避必須自己承擔自己選擇的責任、逃避自己人生的重量。
凡尼亞在通篇小說都在問別人:他該怎麼辦?他的人生該往哪裡去?但這個答案只有自己有權利去尋找、有義務去承擔。
契訶夫整部作品最精彩的即在深刻的心理描繪,這一部跨時代的作品,120年後的今天,我們仍可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身影。是否我們也總是在逃避面對自己的人生?現在開始,就來練習如何面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