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6
行動思想家之路》台灣的海洋文化
2018 「行動思想家之路」系列講座 自由哲學×公民教育×海洋歷史×藝文出版 鄭南榕基金邀請重量級的講師,帶領大家深入討論不同議題! |
講題|台灣的海洋文化
主持|楊碧川(歷史研究者)
與談|戴寶村(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秘書長)
時間|2018年5月26日
地點|鄭南榕紀念館
海洋在英文字的原意隱含了「自由」的意思,身為一個海島國家,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實在還不夠。五月的這場講座,由楊碧川老師規劃,戴寶村老師引領大家從島國啟航,從荷蘭、西班牙大航海時代開始,擺盪在海陸之間的台灣,便躍上了國際舞台。
博學多聞的戴寶村老師,帶領觀眾用「知海、親海、護海」的態度,以一堂兩小時極凝縮,但又不疾不徐的海洋歷史課,(楊碧川老師笑稱這要上一學期的課啊)。不只是從智識上的海洋歷史、經濟、國際、漁民生活、原住民文化......,乃至精神文化層面,神祇信仰、文學創作、音樂文化的各種方方面面,作總體脈絡的陳述。
許多時候,戴老師信手捻來,就從生活語言(像是「正港」怎麼來、原族民與南島民族的語言相似性等等範例);引談國際時事(「世界海洋日」日本如何靈活運用自身海洋性的優勢、台灣近日的外交受挫),引伸種種衍生討論。
原來我們錯過這麼多精彩的海洋歷史,戴寶村老師鼓勵我們「作為一個海島的台灣,我們有什麼樣的海洋文化,來做為我們共通的、起造國家的文化基礎」。是的,以海洋文化作為國民生活、精神底蘊,還有太多面向值得期待和探索!
相關書籍
這裡不是一條船:新國家運動三十週年紀念專書
有人把台灣當作一塊跳板、反共基地,
甚至是海撈一筆就可以揚長而去的藏寶船,
但對更多人而言,
台灣是家,是國,這裡不是一條船。
「坐船心態與深耕心態,
這裡不是一條船,
這裡是固定在地球上的土地。」——鄭南榕
對你來說,台灣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