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或編者?陳昌遠與鄒政翰談寫作與介入的合作歷程
在現代詩領域,寫作通常被視為創作者孤獨的旅程,而編者的角色多半止於校對與順序編排。然而,在《本週運勢》一書中,詩人陳昌遠嘗試了一種不同尋常的創作模式——他主動邀請鄒政翰擔任寫作教練,賦予對方極大介入權力,從詩作的分行、補寫、編選到整體結構,皆可提出實質修改意見。透過「他者」的觀點介入、持續對話與內容歷程的反覆迭代,最終催生出一部風格與完整度兼具的詩集。
▉介入與界線:是合作者還是「另一位作者」?
現場讀者直指寫作倫理的核心問題:「這本書好像有兩位作者同時在寫?」質疑鄒政翰的角色是否已超出一般編輯範疇,甚至影響詩作的分行與整體呈現。
對此,陳昌遠坦言,最初曾邀請鄒政翰擔任「共同作者」,但鄒最終選擇保留輔助身份,未共同署名。儘管如此,陳昌遠仍賦予他極大的權力。他形容這是一種「由他者主導、半權威式給予意見」的合作方式,是他對《本週運勢》的一種期待:「讓這部作品回到一個編輯大於作者的時代。」他並直言:「寫詩的人很少有機會遇到真實且誠懇的修改意見!」
鄒政翰對陳昌遠的風格與主題有深刻理解,雙方合作建立在正式的契約關係上,使得所有建議更具專業性與針對性,遠非朋友間的意見交流所能比擬。
針對「編輯是否介入過多」的質疑,陳昌遠清楚劃下界線:「所有句子都出自我手。」鄒政翰則補充,與其說是編輯,他更像是一名寫作教練——陪伴作者走一段長途旅程,透過對話與引導,協助作品抵達作者與他共同理想的境地。
▉從「廢墟」到「完整」的詩集鍊金術
陳昌遠的《本週運勢》累積了超過 200 首詩,他自嘲這些作品彷彿堆積在一個「雜亂又零碎的檔案夾」中,當他陷入迷惘時,便任意在其中留下片段語句。
鄒政翰則以類型學的方法介入,嘗試從中梳理出彼此關聯的詩作,讓原本獨立的文本產生主題性的聯繫。從生活的時態轉換到星座測驗、從天文觀測者的凝視到寫給親愛讀者的信件——他將詩作比對排列,使其如星座般依圖示與時空位置建立連結。那些擁有相似特性或交疊主題的詩篇,漸漸組構成有機群體。甚至,從創作「廢墟」中撈出一首原本被放棄的詩作,為這部詩集安上最合適的結尾。
陳昌遠分享:「創作是艱難的,有些作品值得一次更好的機會。」透過詩作的重組與調動,往往能產生全新的觀測角度,甚至可能超越原本的版本。這種宛如煉金術般的編輯歷程,正是《本週運勢》得以起死回生的關鍵之一——那些原本看似普通的詩作,在被賦予特定的編選功能與結構位置後,於輯選成冊中展現出一致且鮮明的風格。此時,作品的價值已不再僅取決於「好」或「不好」,而在於它是否恰如其分地融入整體詩集的架構與語境。
也正因此,陳昌遠才得以釋然地說:「我寫爛詩又怎麼樣?」從創作的撞牆期,完成了一次風格自覺的華麗轉身。
從過去追求單首「得獎的好詩」,到以「一本完整的詩集」作為最終目標。他意識到,即使擁有數十首得獎好詩,若無法構成一個整體,仍無法達到作品的呈現。這種創作意識的轉變,促使他投入十年經營的《本週運勢》,最終實現以詩集形式展現不同於單篇作品的藝術表現,如同組裝許多不起眼的零件,最終成為一台運作精密的宇宙飛行儀器。
▉從個人靈感到協作的可能性
主持人,同時也是本書真正編輯的陳夏民指出,編輯的工作核心,在於與創作者建立高效且信任的溝通關係,並透過專業判斷與結構設計,使作品成為現在讀者所見的樣貌。他提到,過去詩歌常被賦予神聖性與不可觸碰的地位,彷彿創作只能是作者個人靈感的顯現;然而在其他藝術領域,如戲劇、電影、音樂與裝置藝術中,集體創作與他者協助早已是常態。
《本週運勢》正是詩歌協作的具體實踐,透過詩人陳昌遠與寫作教練鄒政翰之間的深度合作,證明詩集是一種可以被編輯、分析與設計的藝術實踐。這樣的過程不僅不削弱詩的價值,反而強化了詩的主張,幫助創作者突破孤立書寫的限制,而這或許可視為當代創作者持續拓展邊界的方式。
※ 本文章使用AI協作,經過編輯部修訂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