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的終結與最後一人:讀內佛.舒特《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
日裔美籍政治學者法蘭西斯福山在1992年出版《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標題看來很聳動,事後果然也掀起不少論戰。用最簡化的解釋來說,福山所謂「歷史之終結」意思是指人類文明的進展過程中,自由民主制度獲得最終勝利,此後將不再出現更有效的制度來取而代之。這並不是說,人類的歷史就在這裡終結了,不再發生任何變動和事件;而是說人類的治理模式在此確立了方向,此後指會在這個大方向下不斷演進修正。福山的論點在當時甫歷經柏林圍牆倒塌、蘇聯瓦解的世界性變革下,顯得頗具說服力。
但二十年來,福山假說的最大挑戰卻是「中國崛起」:他的普世說法似乎無法適用於中國(若說中國是唯一特例,它所占的面積似乎也太大了)。這當然不能苛求福山,他是學者而非預言家,因此他所提出的假說都受限在特定的時空範圍中,地平線另一端的未來,如果沒有親眼目睹,或許總還有別種可能。也因此,不管福山到底猜對還是猜錯,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都得抵達人類最後的盡頭才能獲得完整解答。
這裡所說的「人類最後的盡頭」,指的就是字面最直接的意思:人類滅絕,最後一人終於死去按下人類歷史的終止鍵的那一刻。我可以確定與我的同代人應該都等不到這個人類終局發生,但小說可以模擬演算。好比說,內佛.舒特《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就是小說家在虛構中率先跑到終點線,再回望人類歷史的最後一眼。
小說完成於1957年,小說家想像的是1960年代初期發生的第三次世界大戰核爆世界。我們且先複習一下當年的世界大事:美蘇冷戰格局確立;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特尼克1號;楊振寧和李政道成為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中國正準備「大躍進」。在此之前的1953年,蘇聯號稱以成功試驗出比原子彈威力更強大的氫彈;1954年,美國成功試爆了第一顆氫彈,英國隨後在1957年也擁有製造氫彈的能力。看起來,當時的軍備競賽形勢大概是無法讓人樂觀起來的:如果兩顆原子彈造成的災害如此巨大,那麼據說威力大上500倍的氫彈到底會帶給人類怎樣可怕的毀滅性災難?
這部小說切出的段落,是描繪戰爭已經發生過了,北半球被漫天蓋地的輻射塵遮蔽,所有人類都死絕,南半球的人們都在聚集澳洲和紐西蘭,等待盡頭降臨的餘生時光。小說家完全不討巧,也不耍花招,直白地採用順敘法,帶領讀者一步一步逼近那最後一人的死亡。在可以想見的混亂局勢,小說聚焦在一艘孤單的美國潛艦,並從中帶出主要人物的生命故事和抉擇。
依照小說家個人的真實生命史,讀者很容易對應出他的軍方身分和技術專業,也能在小說中感受他對潛艦生活細節和軍事運作流程的熟悉。這其中沒有太多浪漫成分,也不像在三十年後出現的日本漫畫《沉默的艦隊》那麼熱血。一切的敘事都有個高懸在每個人物頭上的「終結」在等著,所有的分離都可能是永別,所有的作為都可能沒有下一次,只剩下最後一次的夏日和秋季,既沒機會越過冬天也來不及等到春天的花開。他們沒有時間變老,小孩沒有機會長大,且在這段最後的結算光陰裡,全部人都只能被倒退到沒有燃料驅動的交通方式,殷勤地以勞動換取距離的縮減。
這一切的細節都如此真實,也就更使人感到恐懼。這是世界末日帶來的冷酷異境,所有人都將一死,匯集成壯闊的毀滅。在那無可逃遁的結局,人們唯一能做的只剩下選擇有尊嚴的死。不過,就像小說裡的句子「我們不會想記得一個人的死相──我們想記得的是這人活著時的姿態。」,無限靠近死亡的時候,但願姿態仍是美麗的,對得起自己的,直至生命的最後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