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孩的半身像——《把砒霜留給自己》封面繪圖小記
一幅針對《把砒霜留給自己》故事而生的圖像,絕非簡單而成。畫作上的石膏像男孩,似乎也有自己的香港故事想要訴說。逗點編輯部特別邀請繪製者潘家欣(詩人、藝術家)分享其思量與實際繪製的歷程。
文、圖◎潘家欣
逗點總編陳夏民說,這本書想要一種既茫然又迷離的氣氛。
我反覆幾回讀完了小說,回訊給夏民,說,我畫一張新的封面圖給你。
原來是要用我另一張畫作,不過,那件作品太完整了,無法涵蓋每一部短篇中的哀愁、驚悚、失落,《把砒霜留給自己》需要一個「有缺口」的意象。
所以草圖發展的過程中,設定為無性別的年輕人肖像,一邊畫著畫著,我把胸部以下切除,變成一具石膏像。無論生命遭逢多大的鋸斷、變遷,文學應是活著的雕塑,是見證。
雖然案子時間很短,還是決定用膠彩來畫。我喜歡膠彩重疊出來的層次,還有隱約的光澤度,水彩輕快宜人、壓克力彩濃重醒目,可是膠彩畫是最有分量又最安靜、最不屈的。


膠彩顏料要煮融了的動物膠和礦物粉混和在一起用,膠彩顏料不是一罐罐現成的,畫家必須要自己做顏料。所以膠彩畫作的價格與油畫相去不遠,有時還更高些,因為原料與時間成本都與油畫不相上下。另外,這次用了天然瑪瑙粉末來畫皮膚,從京都專售膠彩顏料的「放光堂」買回來的。日治時期的台灣畫家郭雪湖,年輕時也從放光堂郵購顏料、並且完成他的成名作〈圓山附近〉,所以每次去到放光堂買顏料,總有一種親切感。


膠彩原畫很有趣,因為使用礦物粉末,所以經過不同角度的光源照射,會有不同的立體感,雖然圖像經印刷無法具備同樣的折射性質,不過我想這也很符合這本短篇小說選的調性-這本小說裡的每個人,都是同一個人,只是像〈銀翼殺手〉一樣穿上了不同的膚色、裝備、不同的人格設定與壽命期限,但是他們可能都曾經夢過獨角獸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