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未未《奧德賽》

您在這裡

災難的靈視——與災難共處的我們

適逢《南方從來不下雪》短篇小說集出版,故事中的角色均遭遇島嶼南方各種人為與天然災難交錯降臨,逗點文創結社編輯部邀請小說家陳育萱觀展MOCATaipei台北當代藝術館《災難的靈視》(Co/Inspiration in Catastrophes),談談災難造成作用力與遺留的創傷。

由潘小雪與黃建宏共同擔綱策展的《災難的靈視》跨年度大展中,藝術家打破國土疆界與時間刻度,以作品回應災難,使人宛如隔了一道安全網,得以退後一步審視人在災難中的樣貌,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災難?而面對災難的態度又還能有哪些角度?

悲愴是人面對災難的第一反應,而二十一世紀尤能透過無遠弗屆的網路,傳出各種影像和及時的論述,對事件本身填填補補,形成一座無人能逃的網羅,國土危脆,人心亦然。位於火環帶上的臺灣最不可避免的地震,讓曾湘淇以《台南之晨》等繪畫作品,羅詩蘋以《震後群》錄像作品,分別做出結合神異及側錄矛盾,為臺灣永遠得面對的強震威脅提供省思。


安聖惠(峨冷‧魯魯安)《消失前的最後嘆息》

災難降臨總是事出有因,然而在全球暖化、氣候失控的大前提中,災難的巨大化鋪天蓋地,毀滅的力道轉為人們永遠傷痛的惡夢,安聖惠(峨冷‧魯魯安)《消失前的最後嘆息》裝置作品,矗立在空間中扭曲向上的黑色編織物是她在家鄉遭受八八風災後,面對再也回不去的舊好茶部落,頻頻惡夢中產生的變形物件。而與這系列作品相映的是一顆由紅藜、竹枝等組裝而成的心臟,它凌空架設在鷹架間,象徵經常冒著生命危險於工地做粗活的原住民與移工,在冰冷建築體內命懸一線的悲歌,巴卡芙萊(Pakavulay)命名為《靈魂歸屬地》。


巴卡芙萊(Pakavulay)《靈魂歸屬地》

挪移目光至其他地域,最驚心動魄的莫過於艾未未系列作品,《奧德賽》牆紙作品援引古希臘神話史詩,反轉神話中以希臘英雄奧德修斯經歷特洛伊戰爭後漂泊十年返鄉的宏大敘事,在挑高牆面貼滿高反差黑白色調的敘利亞難民逃難史——人如螻蟻擠在小舟、帆布搭建的難民營、背著家當長途步行……,定睛一隅竟有艾未未本人,他站在大浪中的小筏上,舉起漁網般的東西,神情肅然。站遠些,作品中數以千計以線條勾勒的人像竟形似埃及神廟、祕魯神殿諸多古文明遺址,或許在世界各國避而不談難民問題的現況裡,活生生掙扎於苦難的難民們,早早成了世人眼中前現代的遺跡。


艾未未《奧德賽》

轉個彎,長篇紀錄片《人流》投影在四周貼滿牆紙的空間裡,這部片是艾未未2016年起,一路跟隨希臘萊斯沃斯島難民船抵岸後的種種。包裹頭巾,蹲坐在塵土飛揚的陋棚下,難民為避戰爭,遠離家鄉,臉上倦容與缺乏營養、醫療的無助感,渡過湍急大河險些被沖走的驚惶感,在艾未未第一手貼近的鏡頭中,觀眾也深能同感內心的幽暗絕望。當警方射出警告性質的催淚彈後,難民奔走,但依然有人受傷。躺地哀嚎的人,很快被同伴搬走,他們之間形成緊密的照護網,於毫無依靠的情況下,想辦法彼此安慰、撫摸,一人流下淚水,他處還有千千萬萬個難民擁抱各自的傷痛而哭。


艾未未長篇紀錄片《人流》

災難並不因為悲傷啜泣而停止到來,人心究竟能堅韌到什麼地步,以致這次展覽中的藝術品仍不時留有重啟的希望鍵。《災難的凝視》有個副標——「拒絕內心被災難吞噬」,當藝術家創作作品時,他們得先「哀而不傷」,退後一步,讓藝術的力量進駐,我們作為觀眾,才有可能以新的脈絡理解災難,拒絕讓希望消逝。

觀展後轉入的禮品區,架上擺放《颱風:在下一次巨災來臨前》、《地震:火環帶上的臺灣》等書,無疑也提示著面對災難頻仍,我們也該到了更細膩理解「這片大地發生了什麼」的時刻,從理解自然環境、反思人為因素,或許,與災難共處並同理(誰都有機會成為)受災者的可能性才會發生。

最新消息

工作排毒

相關書籍

南方從來不下雪

不測之人

相關文章

「一切都以臺北為中心,但南方觀點呢?」——專訪《南方從來不下雪》陳育萱

小說家陳育萱2015年出版了大獲好評的長篇小說《不測之人》,時隔5年再推出短篇小說集《南方從來不下雪》。從臺南、高雄回返到故鄉彰化定...

街頭相對論》「什麼樣的禮物最貼心?」陳育萱(小說家)VS朱嘉漢(小說家)

年節前夕,串門子拜年難免要送禮,但禮物要怎麼送才能送進心坎、不會被白眼,又是一門學問了。「街頭相對論」第五集,邀請陳育萱(小說家)與...

無論如何,高雄是一直改變的城市!——陳育萱×羅浥薇薇對談

陳育萱以六篇短篇小說重建六個殘酷現場,從氣爆、淹水、拆遷一路拓展到異族、性別與階級等人世間的悲喜交錯,溫柔表達對南方的牽掛與羈絆。某...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