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的時代:海明威一鳴驚人短篇小說集(修訂版)
規格:
「大清早的湖面,他坐在父親划船的船艉,十分確信自己永遠不會死。 」
- 問世百年,我們仍活在這樣的時代
- 跨越世代的永恆共鳴——疏離、創傷、孤獨、迷惘
- 一部以戰後生命的碎片,拼湊關於青春殞落與重生的畫卷
別再自我安慰,張開眼睛看清楚:
這一片不見盡頭的荒原,就是我們的時代。
1925年,海明威在美國出版《我們的時代》,這一本結構縝密、形式特別的短篇小說集夾帶爆炸性的威力,一舉震撼了美國文壇。藝評家、作家紛紛打探這位年輕作家的來歷,讚嘆他竟能以精準、簡明的文字,並透過留白的技巧,表達出繁複飽滿的情緒。海明威自此一鳴驚人,聲名足以與當時人氣作家(也是曾在巴黎提攜海明威的)葛楚.史坦相提並論,成功搶灘美國文壇。成為美國人皆知的國民作家之後,海明威與費茲傑羅的恩怨情仇更是變成藝文人士茶餘飯後的八卦話題。
《我們的時代》收錄了海明威創作初期的經典作品,包含〈印地安人的營地〉、〈鬥士〉、〈軍人之家〉共十六篇短篇小說,在每一篇故事之前,亦加上一則散文詩作為過場鋪陳,這些散文詩各自獨立卻又連貫了各篇情緒,讓全書結構充滿有機體式的生命力,被諸多評論家譽為二十世紀最獨特、最具原創性的短篇小說集之一。1925年出版以來,本書獲得無數肯定,亦開啟了海明威之後的經典作家之路。
在《我們的時代》中,海明威透過冷靜的筆觸,探討每一個世代都要面對的問題:退伍軍人返鄉後無法融入人群、少年初戀的幻滅、夫婦之間那無法跨越的歧見、潛伏於每一個家庭中的暗影等,同時關懷邊緣人以及蒼白無個性的「一般人」,在大時代之下不得不經驗的社會考驗及壓迫。彷彿一本預言之書,寫盡了人世間的無奈、悲懷與奮勇拚鬥的勇氣,就算事隔一百年後閱讀,亦絲毫無陳舊之感,依舊新穎、有力,重重敲擊讀者的心臟。
好評推薦:
- 「這些短篇作品有著某種不朽的特質。它們是散文、敘事與喚起共鳴的絕對奇蹟。它們能帶你親臨其境。」――艾德娜・奧布萊恩(Edna O'Brien,愛爾蘭作家)
- 「海明威找到了自己的聲音,避開任何浮誇的修辭,堅持只講事實。」――詹姆斯・馬庫斯(James Marcus,美國作家)
- 「海明威的文字如肌理分明的運動員般強健,既平易近人又清新脫俗,堅硬而純淨⋯⋯他能將整個人物濃縮於幾字之中,將完整的情境壓縮在一兩個句子裡。他讓每個字都發揮三四倍的力量。」――《紐約時報》
本書特點:
- 美國「失落的一代」從理想主義走向幻滅,又在廢墟中重建自我的集體記憶。
- 海明威富有活力、通俗卻新鮮,堅硬而俐落的文風,影響整個20世紀文壇。
- 精確的日常細節和克制的對話,創造出更強烈的情感衝擊。
作者簡介:
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 1899–1961)
「我挨過那麼多拳頭。但沒人傷得了我。」
海明威是一位勇於面對時代巨輪的硬漢。他曾擔任記者見證社會底層黑暗,曾親上戰場目擊人性殘酷,曾在非洲狩獵體驗自然反撲的逼命瞬間;面對世界的惡,海明威始終選擇正面迎擊,以精鍊文字與實際「在場」,為弱勢者築起一道堅硬又溫柔的防線。
創作《我們的時代》時,海明威尚未為家族遺傳的精神疾病所苦,亦尚未感受到來自書評家虎視眈眈的壓力。正值壯年的他,早已多次死裡逃生,如同筆下〈印地安人的營地〉中的尼克,「十分確信自己不會死」。如果《老人與海》中的老人塑造了海明威最廣為人知的形象:「逐漸衰敗卻永不臣服」,或許你應該重新認識巔峰時期的海明威,親身感受那如小宇宙爆發般源源不絕,絕對純粹的生命勇氣。
譯者簡介:
陳夏民
桃園人。桃園高中,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創作組畢業。曾旅居印尼,現於故鄉經營獨立出版社Comma Books。譯有海明威、菲律賓文豪卜婁杉作品若干,著有《迷信的無神論者》、《工作排毒:讓你咻咻咻的工作編輯術》、《飛踢,醜哭,白鼻毛:第一次開出版社就大賣(騙你的)》、《失物風景》、《那些乘客教我的事》、《讓你咻咻咻的人生編輯術》、《主婦的午後時光》(與攝影師陳藝堂合著)等書。
目次:
士麥那碼頭上
印第安人的營地
醫生夫婦
某事告終
三日大風
鬥士
一則很短的故事
軍人之家
革命黨員
艾略特夫婦
雨中的貓
禁獵季節
遍野大雪
我的老爸
大雙心河(一)
大雙心河(二)
譯後記:這一片不見盡頭的荒原,就是我們的時代。
附錄:《我們的時代》(一九二四年巴黎版)
外語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