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謝瑜真提供。

「在劇場,什麼都有可能發生。」——謝瑜真讀《藝術之子》

online女子讀書會,邀請讀者讀一本「關於她」的書。

我們邀請跨領域專家分享讀後感,每人從一則關鍵字出發,深刻討論文本各面向。不過還是提醒大家,讀後感可能會爆雷,請斟酌閱讀。

帶隊讀者001:謝瑜真(作家,著有《可能性之海》)
閱讀作品:黃郁晴《藝術之子》
關鍵字:#劇場

年少時的我,曾對劇場與演戲感到憧憬。在那其中,讓人最嚮往的最屬那句:「在劇場,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在劇場,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作者黃郁晴在《藝術之子》中使用了劇場的特性,使真實與戲劇交扣對話。舞台即是當下、即是人生,劇本是平行世界的穿越鏡,被文字紀錄下之後,角色便能轉生,重複相似但絕對不盡相同的境遇,永遠擁有新的可能。正是因為那份閃耀的美好,讓一切都能變得既單純又複雜。

在《藝術之子》中,女主角靜芳為了追夢獨自來到台北,住在劇團的排練場裡。演戲與她的生活僅有一幕之隔,劇團排練的戲碼《海鷗》也與現實擁有微妙呼應。為了逐夢、為了超凡,失語成了符號,奪身成了奉獻。

「我,是一隻海鷗。」

劇場中特有,甚至在劇場才能成立的結構、權勢關係,讓靜芳在劇裡劇外都成為了那隻染血的海鷗。

由第八場開始,舞台從黑暗的排練場轉換到綠意盎然的小山房,小山房內看似氣氛溫馨,到了後來彷彿也是個大型劇場。無論如何,劇裡的人仍在劇裡,各自的意念成為了劇場內無法驅散的幽靈。每個人都有影子,但不是每個人都看得見自己與他人的影子。

劇末,在劇本的引導下,觀眾在退場中由劇慢慢過渡到真實人生,但真實人生是什麼呢?當時因不確定能為戲劇奉獻到什麼程度的我,早早退回到了觀眾席上,但許多已發生與正發生的事,仍繼續上演。

相關書本: 

相關書籍

藝術之子

「藝術永垂不朽,藝術插入她身體裡的傷口,也是。」 劇場裡,她就像契訶夫《海鷗》裡的妮娜,渴望成為一個偉大的女演員,為此她竭盡全力,不怕吃苦,甚至離家住在排練場的一角。

相關文章

「藝術裡能不能包含巧言令色的部分?」——楊子霈讀《藝術之子》

online女子讀書會,邀請讀者讀一本「關於她」的書。 我們邀請跨領域專家分享讀後感,每人從一則關鍵字出發,深刻討論文本各面向。不過...

「他問她:『那妳知道,有感覺,是什麼感覺了嗎?』」——周婕敏讀《藝術之子》

online女子讀書會,邀請讀者讀一本「關於她」的書。 我們邀請跨領域專家分享讀後感,每人從一則關鍵字出發,深刻討論文本各面向。不過...

「在#MeToo 的傘外,多淋一下雨。」——宋文郁讀《藝術之子》

online女子讀書會,邀請讀者讀一本「關於她」的書。 我們邀請跨領域專家分享讀後感,每人從一則關鍵字出發,深刻討論文本各面向。不過...

online 女子讀書會001》黃郁晴《藝術之子》

噹噹噹,逗點全新單元~online女子讀書會!
讀完一本書,我們用文字交換觀點。 書買了沒有讀,覺得壓力山大?放輕鬆,讀...

延伸閱讀書單》煉就藝術之子的十本書

《藝術之子》的編導創作,最初源起於國家兩廳院駐館藝術家計畫以及一整年的#MeToo讀書會;林奕含的小說是原點、拆解契訶夫文本是作者對...

自由副刊【愛讀書】:《藝術之子》

為藝術犧牲,究竟需要犧牲到什麼地步才算數?甚至被有心者當成擴大權勢空間的利器?戲劇編導黃郁晴(1985-)劇作《藝術之子》犀利直指「...

出來面對 》 黃郁晴《藝術之子》線上Q&A

「我讀完了,有話想說。能否出來面對?」 讀完一本書,心裡很多想法,但直接跑到作家臉書留言覺得害羞?也沒有時間參加座談會或是看直播討論...

「藝術的語言被反省,革命的語言被反省,療癒的語言被反省,沉默的語言被反省。」——吳俞萱讀《藝術之子》

藝術的語言被反省,革命的語言被反省,療癒的語言被反省,沉默的語言被反省――劇本《藝術之子》最吸引我,或說,最令我痛苦的,是作者黃郁晴...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