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成就藝術,犧牲別人沒關係?——《藝術之子》作者黃郁晴專訪

黃郁晴編導的戲劇作品《藝術之子》在劇場演出廣受各界的好評,如今隨著劇本的出版,我們再度隨著文字回到她筆下的舞台,聽她談談創作過程中的各樣收穫。

「我想到一個很強烈的畫面,有兩個女生,她們是同一個人,其中一人一直阻止自己做出同樣的選擇,可是阻止不了,因為事情已經發生了。」黃郁晴提到寫下劇本第一幕之前,腦海中浮現這樣的場景。

黃郁晴為女主角靜芳設計了影子這個角色,透過影子來詮釋靜芳受性侵後解離、斷裂的記憶。劇本開始,舞台上的影子無助地對靜芳吶喊不要穿上那件衣服、不要開門,黃郁晴想藉此表現性侵受害者渴望回到一切還沒發生的那一天。她說,就像是有個來自未來的自己,用盡力氣勸阻你,也許是要你改變那天的穿著,甚至不要出門,或許結果就會有所不同。受害者就這樣被困在事件發生的那天,反覆受著煎熬。「我最想強調的是,希望受害者不要責怪自己,不是因為他們做了或沒有做什麼而需要被怪罪,要被怪罪的人應該是加害者。」這樣的呼籲也是創作《藝術之子》的初衷。

為什麼選定「藝術之子」作為書名?「熟人之間的性暴力、PUA(註:PUA(Pick Up Artist)原來是指搭訕技巧,而後逐步轉變為貶義,形容透過惡意的心理策略來貶低對方,最終達成控制對方的效果。)或是心靈控制,常讓受害者將自己壓得很低很低,代表著一種自我的破碎和摧毀。」黃郁晴認為並非要有多麼超群的成就,才足以被稱作藝術家,現代的時代已經轉變為,能夠去正視每個人在各個領域的成就,因此用書名作為雙關——既是劇中導演一角的稱號,而到下半場則轉化為受壓迫者從自身真正長出來的力量。

透過關注受害者的心理狀態,她也發現他們往往難以表達曾經受到的暴力對待,如同在林奕含寫下《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之前,人們很難理解受害者會有如此複雜的心情轉折。創作劇本時,黃郁晴原先想找到一種受害者之間共通的「祕密語言」——受害者之間能彼此溝通,但沒有經歷過的人無法理解——後來她選擇了能在舞台上被視覺化的手語來呈現,期待透過具象的表達,來呈現受害者的困境。

黃郁晴認為手語很美,就算看不懂也能感受到它的藝術性,然而這種心情讓她感到矛盾。「這樣的心態確實是危險的,好像是說,無論你實質上是為了哪些目的,只要以藝術之名,什麼東西都可以拿來使用。」在劇本中她透過角色呈現這樣的警覺,批判手語是某些人真正的語言,而非一種符號,不該被劇中的導演任意挪用,也映照了劇中關於藝術與犧牲之間的思考。

在《藝術之子》中,導演對靜芳說:「你知道為了藝術是要犧牲的嗎?」這句帶有殉教美感實則令人反胃的台詞,是如何寫下?黃郁晴表示,從前聽過非常多為藝術犧牲的情節,說的人與聽的人都帶著崇高、正面的態度去描述這些犧牲。雖然她並不否定為藝術犧牲的想法,但同時也不斷思考在強調自主的過程中,如何同時成就偉大的藝術?直到友人告訴她:「創作作品的過程中,能夠把大家帶進最深的噩夢裡,也要負責把大家帶回來。」不能只讓藝術犧牲他人以成就光環,她才感到釋然。

「我不知道雙手要往哪兒擺,不知道怎樣在舞台上站,不能控制自己的聲音。你不了解這種情況,當你意識到自己演得實在糟透了,那是怎樣一種感覺。」契訶夫經典劇作《海鷗》中這段妮娜的獨白,是黃郁晴想透過劇場來探討權勢性侵的起點。這句話使她想到社會中女性的處境:女性承受著其他人的注視,不斷調整自己去符合社會的期待,是如此無助與茫然。在這樣的警覺跟機敏之下,她思索創作與傷害的關係,《藝術之子》亦逐步成形,邀請讀者從現實社會走入劇場世界的黑幕,她也期待讀者走出劇本之後,現實社會將能因此點燃微小的光芒。


Q:我沒有讀過劇本,感覺好難,要如何踏出第一步?

A:黃郁晴表示,理解劇本、閱讀劇本其實不困難。多數小說透過第一人稱的立場,讀者能夠感受到人物內在的變化,可是劇本在僅有對白的情況下,我們不見得能知道人物在想什麼,不過這也是劇本最吸引人的地方!最好的閱讀方式就是念出對話。「念出來之後,你會開始揣摩角色的心理狀態,用聲音去帶動你的想像。」劇本帶動的是不同的感官的體驗,需要一些時間來習慣,但將會帶來截然不同的閱讀感受。要不要開始試試看呢?直接從《藝術之子》開始吧?

 

相關書本: 

相關書籍

藝術之子

「藝術永垂不朽,藝術插入她身體裡的傷口,也是。」 劇場裡,她就像契訶夫《海鷗》裡的妮娜,渴望成為一個偉大的女演員,為此她竭盡全力,不怕吃苦,甚至離家住在排練場的一角。

相關文章

「藝術裡能不能包含巧言令色的部分?」——楊子霈讀《藝術之子》

online女子讀書會,邀請讀者讀一本「關於她」的書。 我們邀請跨領域專家分享讀後感,每人從一則關鍵字出發,深刻討論文本各面向。不過...

「他問她:『那妳知道,有感覺,是什麼感覺了嗎?』」——周婕敏讀《藝術之子》

online女子讀書會,邀請讀者讀一本「關於她」的書。 我們邀請跨領域專家分享讀後感,每人從一則關鍵字出發,深刻討論文本各面向。不過...

「在#MeToo 的傘外,多淋一下雨。」——宋文郁讀《藝術之子》

online女子讀書會,邀請讀者讀一本「關於她」的書。 我們邀請跨領域專家分享讀後感,每人從一則關鍵字出發,深刻討論文本各面向。不過...

「在劇場,什麼都有可能發生。」——謝瑜真讀《藝術之子》

online女子讀書會,邀請讀者讀一本「關於她」的書。 我們邀請跨領域專家分享讀後感,每人從一則關鍵字出發,深刻討論文本各面向。不過...

online 女子讀書會001》黃郁晴《藝術之子》

噹噹噹,逗點全新單元~online女子讀書會!
讀完一本書,我們用文字交換觀點。 書買了沒有讀,覺得壓力山大?放輕鬆,讀...

黃郁晴「延遲的傷:改編自真人真事的書寫」瑯嬛書屋演講側記

時間| 2025.03.30 14:00
地點| 瑯嬛書屋(桃園市中壢區榮民路165巷6號)
作者黃郁晴以去年發生於法國的一樁性侵害案例為開場。一位男性長期反覆對妻子下藥,讓數十名陌生男子得以在她昏迷時性侵她。事件曝光後,這...

「藝術的語言被反省,革命的語言被反省,療癒的語言被反省,沉默的語言被反省。」——吳俞萱讀《藝術之子》

藝術的語言被反省,革命的語言被反省,療癒的語言被反省,沉默的語言被反省――劇本《藝術之子》最吸引我,或說,最令我痛苦的,是作者黃郁晴...

延伸閱讀書單》煉就藝術之子的十本書

《藝術之子》的編導創作,最初源起於國家兩廳院駐館藝術家計畫以及一整年的#MeToo讀書會;林奕含的小說是原點、拆解契訶夫文本是作者對...
攝影:Luc(黃郁晴提供)

延伸閱讀歌單》我就是我自己的藝術之子

談了一場戀愛,對方是大藝術家。親密關係暴力中遭受種種創傷,以為這輩子對人性再也無法抱持任何希望,但或許有天哭著哭著就笑了,漸漸體會真...

「在什麼狀況下你會說謊?」——劇場藝術工作者黃郁晴的普魯斯特問卷

黃郁晴是戲劇學系的副教授,長期在戲劇界耕耘,能演能編能導,是非常優秀的創作者。《藝術之子》是她擔任兩廳院2021-2022駐館藝術家...

出來面對 》 黃郁晴《藝術之子》線上Q&A

「我讀完了,有話想說。能否出來面對?」 讀完一本書,心裡很多想法,但直接跑到作家臉書留言覺得害羞?也沒有時間參加座談會或是看直播討論...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